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①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②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③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那会儿,好书,如友。
④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好书,胜药。
⑤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⑥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尤不忍释卷。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⑦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选自散文集《百年无废纸》,有删改)通读全文,根据文意,把下面的空格补充完整。
好书如友→ → 书若路人→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荡得妥帖舒畅。
②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全文,仿照示例,说说你对“慢阅读”意义的理解。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示例】
慢餐:“慢餐”就是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既获得味觉享受,又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享受一种悠游闲适的愉悦。
慢阅读: 本文原发表在某报副刊,入选《百年无废纸》时,结尾处被编者删去了以下一段文字:
留几本书在窗台。留一份期待,期待与书长长久久的心灵之约。
请你从编者(或作者)的角度,结合文章,阐述删去(或保留)这段文字的理由。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1分)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于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看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2分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2分)
品读第⑥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2分)
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2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60字左右)(3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0%,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的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的水源。”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请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第一段划线句用了数字进行说明,请分析其作用。
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甲: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甲文中两次提到了“豆麦”,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作用。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是指谁?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望见依稀的赵庄”到“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体会“我”在看戏的路上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文中划横线句子写得好不好,说说理由。
阅读秦文君《红书包》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1)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2)距离现在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3)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4)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5)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妈。”“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6)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
(7)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8)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晚上,母亲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9)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10)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11)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12)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选文以“红书包”为线索,作者围绕“红书包”写了的“我”的一个经历,根据选文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分别填上一个4字词语,用来反映这一过程。
非常喜欢→ → 四处寻找→ →磨父母买→ 抢过狂喜→ → 珍藏回忆选文开头说“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阅读全文后,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第(8)段中,“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说说你对句中“模糊”一词的理解。(2分)
选文第(4)段中说红书包“是我最想要的”。这一想法产生之后,哪个细节最能表现“我”的想法的强烈?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2分)
文章第(10)段概述第二天发生的事情。这一情节在文章内容上、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阅读鲁迅《社戏》(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2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直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轻松”“舒展”两词有何特殊效果?
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选文多角度描写看戏路上的景色,请各找出一句从嗅觉、触觉角度写景的句子。
鲁迅擅用动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个性。请以对农家孩子的刻画为例作简要分析。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是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