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春天的心
①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个人的身上。
②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回应着和风暖阳的呼唤,它们,一面夸张地宣扬着身姿,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③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这早春的时刻。
④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有的使劲儿唤着花朵,有的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⑤冷不丁地,一个男孩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摄一段录像?”看到他脸上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却见一个女孩子走到他面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男孩子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地说着什么。然后,那个男孩子大声对其他孩子说道“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多了,为了能够快些录完,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儿怎么样?”他的话刚说完,刚才那个女孩子就和另外几个孩子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十几岁的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跑。
⑥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纳闷儿: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说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儿就可以了,可为什么要并着双腿跳呢?⑦当我为那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他们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里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却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女孩子,走路竟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废孩子。
⑧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她,是为了让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⑨那一刻,看着那些孩子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春天的心一一就是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熠熠的光芒。( 选自《读者》有改动 )文章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 ? (2分)
文章标题“春天的心”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 (2分)
文章开头两段文字描写出怎样的早春情景?有什么作用? (4分)
第⑤段中这群孩子是以什么新颖的方式来摄录象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6分)
文章中“我”参与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请分析第一人称“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
退步与向前
王也
(1)唐朝布袋和尚《插秧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是从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2)社会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每个人的成长也是在进步,当人们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时,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可。如果是非达到不可的,能停下来甚至退下来想想,就可以另辟蹊径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何必非去挤独木桥不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如自唐朝始的科举,多少学子为此而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熬成白头?因此出现了范进中举而精神失常的情况,更多的是像孔乙己一样的心不如愿,贫困潦倒。但是,也有不少学子知难而退,却取得非凡成就。
(3)作家刘诚龙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他把两份名单给人看,问是否熟悉这些人名。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被调查者多数对第一份名单中的人一无所知,而对第二份名单耳熟能详。谜底最后揭晓: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人,全是当时的落第举子!
(4)想当年,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多么显赫啊!但由于在官场上的打磨,以致状元郎归于平庸,湮没无闻。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名落孙山,与高官厚禄无缘。但是,他们很快调整心态,在逆境中奋起,有的成为思想家,有的成为文学家,有的成为农民领袖,有的成为一代枭雄,声名鹊起,载入史册。
(5)不少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农人插秧,一步步倒退,退到最后,秧便插好了,看起来是退步,实则是向前。船舶前行,双桨却往后划动;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就越远……
(6)不少青年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更有不少到处碰壁还执迷不悟。我们要鼓励勇往直前,也要劝告毫无进展的人及时认清方向转型,善于退步,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电视剧《潜伏》中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三段所举事例具有怎样的作用?
.仿照第五段划线句,再列举一个事例。
.你是如何理解第六段“退,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进”这句话的?
.请简述本文的论述过程。
[一]
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
陈亦权
(1)德国莱茵河素来以清澈闻名。在德国境内,莱茵河畔有大大小小不少于3000家企业,它们生产的污水也绝不在少量,然而,莱茵河的水为什么总是那么清澈呢?
(2)在许多国家的企业界看来,污水处理都是一种成本负担,因为要处理污水,就势必要采购大量设备和仪器,增加用地,还有建设工程,还要长期配备人工,电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消耗也不少。然而,对于德国的企业来说,处理污水却并不意味着增加成本负担,而是一种能够收取回报的产业投资。
(3)在杜伊斯堡这座德国最大的内陆港城市,以两家大型药品厂和一家造纸厂为例,这三家企业都没有在自己的厂区兴建污水处理系统,而是三家合建了一个污水处理厂,使之成为一家独立的股份制企业,再由政府派人、出钱来管理和监督,政府占其中33%的股份,三家企业分占余下的股份。
(4)这样一来,本来是三家企业各自承担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现在变成了三家合力承担。接下来,附近有新的企业成立,或者有企业准备新建污水处理系统时,政府就会向他们提议,不比自己新建,只需要挖一条管道把污水排进那三家企业合力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就可以了。虽然这家企业今后每年得交一笔为数不少的费用,但与兴建污水处理系统所需要的经费比起来,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而污水处理厂所收到的这笔污水处理费用,就是它所创造的效益。
(5)同样以杜伊斯堡市为例,这座拥有53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每年要产生约数千万吨生活污水,如果这些生活污水直接排进莱茵河,相信莱茵河水将很快变成黑色。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杜伊斯堡市民的生活用水也是要进入污水处理厂的。科学合理铺设的地下管道,将整个城市的生活污水引向几个固定的污水处理厂。
(6)当然,市民并非无偿享用这项待遇,他们在缴纳水费的同时,还得根据各自的使用量缴纳50%的污水处理费。对于这笔有明确用途而又为数不多的增收费用,全德国无一人提出反对。而增收的这个费用,又成了污水处理厂的利润。
(7)因为有利可图,德国的企业非常乐意兴建污水处理厂。再以杜伊斯堡市为例,到2010年,全市范围内已经有30座大型污水处理厂,还有更多的企业申请兴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政府职能暂停污水处理厂的审批。
(8)杜伊斯堡市市长阿道夫·绍尔兰德的解释很能给人一些启迪:“如果一提公益就意味着要增加某些人的负担,显然这不是真正的公益。我们提倡但不依靠人们主动去做公益事业,也不施压逼迫人们去做,而是用我们的智慧去规划和部署,让公益事业也成为一种营利事业,从而实现真正的公益。”
(9)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结果也变得迥异。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莱茵河为什么总流淌着清澈的河水;也不难理解,同样作为一个国家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为什么总是那么“污不忍睹”!(选自2011年第一期《读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莱茵河“总是清”的原因。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德国杜伊斯堡市
、两种污水处理情况的.第一段“莱茵河的水为什么总是那么清澈呢?”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结果也变得迥异。”其中“同一件事”指的什么事?“不同的处理方式”指的是哪些处理方式?
.第九段结尾写道:“长江、黄河为什么总是那么‘污不忍睹’!”根据你的知识积累,你能说说导致长江、黄河“污不忍睹”的原因吗?请说出两点。
(二)
微博为什么这样“红”
萧尧
1如今网络上,微博大行其道。那么微博大热的原因是什么?它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2就内部条件而言:微博,顾名思义,即微型博客。在博客之前,网络交流模式经历了从邮件、聊天室和IM(即QQ、MSN、UC等聊天工具)的历程。发展到微博这一步,网络聊天模式到达了一个顶峰,满足所有展示、社交和信息需要,集日志、状态、分享、回复等功能于一炉,既精简又全面地诠释了最现代的网络交流,有了迅速被接受、推广的内部条件。
3至于外因——人的需求,则指人对信息交换、社交的需要。如果说微博现象的内部条件是一个变量,是微博技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粗糙到完善的一个变化过程,那么外因——人的需求则既是常量,又是变量。说它是常量,是因为人总是有交流的需要和欲望。但人们需求又有其变化的一面。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商业社会,对信息交流的需求大大增加,网络出现、普及,网民社会形成,人们交流的欲望大大增长,这也是微博出现的重要原因。
4但有人指出,QQ、博客等等也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并不需要依赖微博。那么话题又转回到了微博的内部条件上来了。微博之有别于QQ、博客等,是因为它最简要地抓住并融合了这种需求最主要的两个核心:展现和交流。聊天室、QQ重于交流,博客重于展现,唯有微博能够精简地抓住并融合着两点。
5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微博在QQ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网络的一个特点:迅捷。“微型”的概念使内容制作和阅读时间较博客大为缩短;传袭于校内的“分享”概念在快捷的基础上丰富了信息量。就这样,信息量和互动速度得到了很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使得微博吸引了大量的博客用户,而回复功能也让QQ用户渐渐适应微博。内部条件和外部需求的融合,信息量和速度的平衡,很好地解释了微博现象的原因。
6微博火起来了,作为用户,我们的生活自然也受到影响和改变。我们会感觉自己的需求被更好地满足了。比起玩游戏、聊QQ、写博客和逛校内,我们感觉更加充实、丰富和精彩。充实源自于自我展现和被关注,丰富源自于,精彩源自于,还有经过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挑选过的分享的信息。
7和读书、阅读比起来,微博更刺激、收获效果感觉更明显(信息量大、快捷、新鲜);和现实社交比起来,虚拟社交更轻松、更没有压力,不用在意外貌表情,反正隔着电脑;不用察言观色,只需根据平面符号进行反应;不用语言能力,有文字格式、标点、表情可以掩盖内容的空虚,甚至可以用分享来代替表达;不要求临场应变能力,断网、没上线、网络故障、临时有事……各种可以不予反应的理由已被网络默认。总而言之,微博给我们带来了轻松的生活。
8反之,微博也使我们少了学习、阅读的时间。此消彼长之下,我们用在现实提升自我(休息、学习、阅读、运动,甚至现实交往)上的时间就被逐渐侵占。用敲打的字符取代现实社交,使我们少了锻炼现实社交能力的机会。在虚拟世界还没充分取代现实世界的时代,现实社交能力的缺失对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和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此外,虚拟社交无法给我们对社交对象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只能是平面的、单薄的,它只能发展出网络交往、网恋和网络婚姻,却无力支撑现实友谊、现实爱情和现实婚姻。
9微博影响、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微博现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人类对虚拟文化、虚拟生活的一次选择和投票。(摘自2010/12/22北京青年报).根据文章内容,请给“微博”下一个定义。
.“微博”区别于QQ、博客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 请结合上下文,给下列句子填空。
充实源自于自我展现和被关注,丰富源自于,精彩源自于,还有经过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挑选过的分享的信息。. 作者在给我们分析“微博”红火的原因时,又强调“微博”“有好有坏,有利有弊。”就此那你认为其“坏”与“弊”的一面是什么?
.作者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方法?
(一)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曦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了钱学森。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摘自《读者》2010年2期).细读第二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钱学森“唯美的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
(2).第三段写了钱学森的读书成绩,其作用是什么?
.第三、四段的加点词“绝对”可以删去吗?为什么?请分别作出简要的分析。
.第五段应该是全文的结尾段,但总觉得还欠缺什么。请根据全文和尾段的内容,续写一段结尾文字。
.钱学森曾经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请联系下面的颁奖词,说说最打动你的是哪一种精神品质。请用8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你的感受。
链接:钱学森2007年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二]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有删改).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4分)
.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语言品味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