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小题。(共14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心吊胆……”
“就是说你和你娘仍然在乎他?”
“是的。他现在不是我爹,不是娘的男人。”男孩认真地说,“可是如果他回来,我想我和我娘,都会原谅他的。”
男人叹一口气,站起来,似乎要继续赶路。突然他顿住脚步,问男孩:“你们为什么要砍掉门前这些树?”
“因为树挡住了房子。”男孩说,“娘说万一哪一天,你爹知道我们住在这里,突然找回来,站在山腰,却看不到房子,那他心里,会有多失望呐!他会转身就走,再也不会回来吧?娘砍掉这些树,用了整整一个春天……”
男人沉默良久。太阳静静地喷射着火焰,世间的一切仿佛被烤成了灰烬。似乎,有生以来,男人还是头一次如此畅快地接受这样炙热的阳光。
他低下头,问男孩:“我能再喝一碗水吗?”
这一次,他随男孩进到屋里。他站在角落里,看阳光透过窗棂爬上灶台。
“看到了吗?”男孩说,“灶台上,有一朵阳光。”
“一朵?”
“是的,娘这么说的。娘说阳光都是一朵一朵的,聚到一起,抱成团,就连成了片,就有了春天。分开,又变成一朵一朵,就有了冬天。一朵一朵的阳光聚聚合合,就像世上的人们,就像家。”男孩把盛满水的碗递给男人,“娘还说,爬上灶台的这朵阳光,某一天,也会照着爹的脸呢。”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他蹲下来,细细打量男孩的脸。男人终于流下一滴泪,为男孩,为男孩的母亲,也为自己。他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哽咽着,塞给男孩。他说:“从此以后,你和你娘,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可是你们,至少,还得等我三年。”
照片上,有年轻的男人、年轻的女人,以及年幼的男孩。
男人走出屋子,走进阳光之中。一朵一朵的阳光,抱成了团,连成了片,让男人不想再逃了……本文写男人喝了三碗水,但每次喝完水他的感受都不同,仔细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
心理 |
原因 |
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 |
① |
解决了饥渴,酷热顿消 |
男人再次喝得精光 |
舒适 |
② |
男人喝光第三碗水 |
③ |
被妻子的宽容善良和亲情感召 |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
答: 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含义的理解。(不超过150字)
答: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下面题目。
香樟的高度
周平海
①香樟的梦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②春分,雨水还是更早的时节?下班回家,经过长长的街道,仰面迎来一树又一树的香樟,脑海里总是萦绕着这个古怪的问题。每到春夏之交,天气变暖,香樟树都会经历一次宏大的换装行动,老叶子一片接一片掉落,新叶子一丛接一丛冒出。
③新出的香樟叶恰似故乡山谷的兰花,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市温暖着我的记忆。狭长、娇嫩、纯洁、宁静、高贵,兰花的美夺人心魄。兰花的幽香漫透时空,温馨着山村,温馨着山村儿女,也温暖着我这个山村的游子。香樟长新叶时,枝头老叶的前端会冒出一个火柴头大小的灰点,灰点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向前生长,逐渐增大,最后,形成一个叶苞,如同昂首挺立的兰花苞。(A)一阵清风或者一场夜雾,叶苞便打开一个口子,叶片各自探出头来,但身子还紧紧地挨着,细小,羞涩,忸怩。再过一两天,新叶各自分开,狭小,透亮,围成一圈,在枝头相互顾盼。因为养分的不同,新长的叶子颜色不一,有的鹅黄,有的嫩绿,有的青红。不出一周,新叶变得浑圆,饱满,颜色也逐渐变绿变深,一片一片张开来,像手舒脚展睡着的孩童,于春分中沉醉了。
④走在大街上,欣赏着那么多开在树上的“兰花”,我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⑤忽然,一只翻飞着跌落的“蝴蝶”切断了思绪,我俯身拾起,那是一片掉落的香樟叶。我端详着它,叶片深红,其间夹杂着黑色和褐色的斑点,在这嘈杂、尾气和灰尘弥漫的街道旁,它该承受了多少不堪!骄阳炙烤,风霜偷袭,冰雪侵凌,它何曾低头屈服?而今春天来了,新的叶子萌发了,它要给它们阳光雨露,给它们成长的空间,便丝毫不留恋,不挣扎,不叹息,默默地回到厚实的大地。
⑥一树又一树的绿色,如同青烟升腾,又如同一条绿色的长河在奔流,新的浪花诞生了,它奔涌着,呐喊着,前进着,原有的浪花沉默了,消逝了,化为一股更为强大的推力,托举着新的浪花前进。这是一场没有彩排的生命接力,让人肃然起敬!无论是人还是物,一旦拥有了高度,拥有了舒适的环境,有多少能够做到自觉放弃?因为放弃需要勇气,而懂得何时放弃更需要智慧。但香樟做到了。这是进化,还是坚守?
⑦在自然进化中,许多花草树木学会了适应,迎合,或者说是躲避。秋天一到,冷气一来,叶子就纷纷飘落,只留下光光的身姿在冰雪中伫立。有的甚至躲进了大地深处,看不见任何行迹。春天一来就在阳光下呼啦啦长叶开花,占天占地地生长,在微风中招摇,仿佛只有它才值得关注。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长出一片叶子,就迫不及待开出一树繁花,赚人眼球,很像时下那些热热闹闹的“选秀”。“秀”大约源自英语show,曾经我认为是一个很贴切的音译外来词,但现在,我并不这样认为了。想起那些名目繁多的娱乐节目,与其冠以“秀”字,其实倒不如叫“显”,有的甚至恶俗,让人倒胃口。(B)香樟也开花,但一点也不热闹,一点也不“显”,花蕾小米大小,绿绿的,藏于绿叶之中,也有香气,但并不浓烈——香樟是把所有的香气都贮藏在心中了。
⑧多年之前,我见过乡下土法提炼香樟油。香樟树干被卖掉之后,树蔸被挖出,小的如同水桶,大的如同磨盘,满满的占领了山村的晒场。我不知道它们在地底下默默的生长了多少年?那些旺盛的生命被生生的斩断,拽起,再被工人送入吼叫着的电刨刨成如纸的薄片,然后投进锅炉里熬煮,水蒸气凝结成香樟油。这种近似野蛮的屠戮后来被地方政府制止了,但那种野蛮的情形却长久无法释怀。那些形状各异的树蔸就像一张张打开的嘴巴,来不及控诉,就被腰斩了。那些源源不断从锅炉里流出的稠稠的液汁,是香樟的泪、血,还是不屈的灵魂?
⑨此刻,一片香樟叶躺在我的手心,那么轻,又那么重。它完整圆满,看不到任何残缺;坦然从容,看不出任何愤懑。道道叶脉清晰可见,很显然,它已经耗干了一生的养分,是需要休息了。
⑩我忽然想起了乡下的老农,经历一年的忙碌,冬日里,该收的收了,该种的种了,手头宽裕了,日子也清闲了,坐下来,喝两盅,在夕阳下,计算着日子,等待远方子孙回家过年,自足,安详,酱红的脸泛出几分醉意。
(选自《长江文艺》2012年第1期)作者看到新出的香樟叶,为什么感觉像是见到故乡的兰花?
文章第⑨段说“此刻,一片香樟叶躺在我的手心,那么轻,又那么重。”这里的“轻”和“重”是否矛盾?为什么?
文中划线句讲究文采,给人以美的感受。请任选其中一句写上批注,说说为什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最后一段,作者忽然想起了乡下的老农看似闲笔,实际上却透露出作者的某种深意。请仔细揣摩,这一段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深意。
请结合实际来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具有香樟一样的高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虚荣
麦家
①有熟人之子,个性温良,成绩中上。去年中考前,父母照他意愿许诺,倘若考上重点高中,奖励一辆价值上万的山地单车。有此诱惑,少年奋发图强,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天道酬勤,好运降临在这位少年头上:他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父母痛并快乐地兑现了承诺——足足耗去全家一个半月的收入!我闻讯想当然地认为,他家公子定是一位爱好运动的阳光少年,为此欣然又自责。因为本人常鼓励自己去户外运动,却总是有始无终,相形见绌啊。
②约半年后,我去他家,发现少年曾经梦寐以求并为之悬梁刺股的单车竟与一堆破烂为伍,被灰尘浸在储藏室里。我不免感慨,如今孩子的功课真繁重,连一点户外运动的时间也被吞噬干净。少年否认,说他其实不爱运动,再说他家离学校太远,骑车上学也不现实。
③我问:“那你当初干吗要买如此昂贵的单车?”他答:“同学们都有这种单车,我没有,面子上过不去。”原来如此!他用父母一个半月的血汗钱交换的不是爱好,也不是用途,而是攀比,是面子,是虚荣。
④同等情理之事,在国人几千年历史上并不鲜见,如今似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生死事小,面子事大。于是乎,满大街的LV(路易·威登)、CHANEL(香奈儿)、PRADA(普拉达)、DIOR(迪奥)、APPLE(苹果)……真真假假,满目山寨,虚荣的行刑队酿造出香飘全球的集体印象之酒,迷惘了他人,也灌醉了自己——但我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要老生常谈地批判什么,我要说:这是另一种哲学的发言。我们暂且不论少年的虚荣是否存在意识的平胸或者人生观的厌食症,客观上,虚荣成了白热的滚烫决心,激烈地喷涌出几何、化学反应、阅读理解,以及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替他叩开了重点高中的大门。只是,非常遗憾,我想知道,他为豪华的单车而战,感到求知的快乐了吗?
⑤这令我又想起一个老乡:他做建材生意,二十年由小门市而大公司,资产早已八辈子吃喝不愁,代价是他的健康在商战的酒色炮弹中成了保健品建筑的海市蜃楼。医生多次让他闲静下来,饮饮朝霞,纳纳晚凉,常与好友聚聚,常回家中看看。但他不行,静不下来,连慢也慢不下来,他的眼睛里全是对手攻占壁垒的矫健身影,他要咬紧牙关,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细节或者陌生的领域打烂对手的门牙和踝骨,赢得金钱与面子上的尊严和捷报。赢得了又如何?过去的一年,他曾反复向我诉苦,那样的尊重和胜利对他的生活其实早已没了任何实质意义,有的只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虚荣。
⑥我知道,虚荣是他最坚定的目标,最锋利的武器,捧着他的事业蒸蒸而上欣欣向荣。但事业“看上去很美”之后,他并没有得到幸福,甚至失去了更多,他现有的一切填充不了他内心的空白和饥饿,他精神的黎明和黄昏变得荒芜和寒冷,他感到空虚、恐惧。
⑦我想,在灵魂没有得到安栖之前,虚荣或许是我们前行道路上最大的动力之一,但这终究是罂粟的譬喻。坦率说,朴素的道理,我早已明了,可是我做到了吗?此刻,我也只能对自己喃喃自语:当你从虚荣中获胜之后,滚烫的内心该冷静下来,多问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许,我们需要的都已经有了,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老词:满足。请概述文中“少年”和“老乡”两种不同的虚荣。
结合选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你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真真假假,满目山寨,虚荣的行刑队酿造出香飘全球的集体印象之酒,迷惘了他人,也灌醉了自己……
(2)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内容对阐明道理有什么表达作用?
虚荣或许是我们前行道路上最大的动力之一,但这终究是罂粟的譬喻。“也许,我们需要的都已经有了,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老词:满足。”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虚荣者,必有争强好胜之心,盖因浮夸之事皆起于攀比之风;又有强势过猛之性,如是方使人诚于其夸夸之词。又不能长信于人,故无所用焉。反之,则如古语云:“声之大,果之甚微也。”(弗兰西斯 培根)
【材料二】“把扯你后腿的那些东西统统扔掉,站到我们一边来吧。咱们一道去消灭财主老爷们。我们队伍里有许多优秀的姑娘,她们跟我们一起肩负着残酷斗争的全部重担,跟我们一起忍受着种种艰难困苦。她们的文化水平也许不如你高,但是你到底为什么不愿意跟我们在一起呢?……那天你为什么要那样打扮,像去参加资本家的舞会一样呢?你会说:我不愿意跟他们一样,穿上肮脏的军便服。这是虚荣心害了你。……”
(1)材料二选自名著《 》,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是作品的主人公批评儿时的好友(填人名)的虚荣心的。
(2)阅读两则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联系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虚荣危害性的认识以及摒弃虚荣的做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4小题,24分)
为自己减刑
①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②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③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得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④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⑤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是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⑥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⑦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⑧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⑨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文中那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在作者看来是什么样的人?文中还例举了哪些这样的人?(6分)
“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这句话矛盾吗?为什么?(4分)
“减刑”在本文中既有实指又有虚指,其实指、虚指的意义各是什么?(4分)
这篇文章的结尾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为自己减刑”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从下列课文中选出作家茨威格的作品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B.《变色龙》 |
C.《列夫·托尔斯泰》 | D.《热爱生命》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题目。(2小题,8分)
请敬畏规则
罗西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一车人气势汹汹的,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
C.哈佛校长的做法印证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句话。 |
D.本文告诉我们: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
概括第⑦段的内容,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2小题,6分)
神话:人类最早的故事
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开始的。因为一个民族渐渐发展了,就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来源感到疑惑,并做出各种解答。这些形形色色的答案,在现代人看来,都是些荒诞不经的神话。可是,远古时代的人类信之不疑,不断地进行不自觉地阐释和发挥,并代代相传。
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文明或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但是,在全球各地,也出现过对同一种现象充满惊人相似性描述的神话。如关于上万年前的全球大洪水的神话,在许多地区的同一时期都有类似的描述。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开辟神话”反映的是远古人类的宇宙观,是用来解释天地形成、人类万物产生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这一类的神话,甚至还有不少有趣的相似性。中国、希伯来民族和古希腊的造人神话,均认为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
“自然神话”是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解释。像《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熊星和小熊星》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的产生,做了很美丽的解释。
数量最多的是“英雄神话”。这类神话产生比前两者稍晚,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这时,人类已经不再对自然界产生极端的恐惧心理,有了一定的信心,就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像,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
中国古代神话散见于各种书籍。现存最早、保存最多的是《山海经》,其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早为人熟知。《淮南子》《列子》《风俗通》《述异记》和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中,也保存了一些神话故事。
西方的神话则更加丰富了。古希腊神话是成体系的,神与神的关系复杂而且完整,主要见于两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古罗马神话多是承袭希腊神话的,只改了人名。其中表现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如宙斯的残暴,很像人间的君王。古希伯来神话源于《圣经·旧约》。《世界最初的七天》《亚当与夏娃》和《诺亚方舟》故事,都取自其第一篇《创世记》,内容都与希伯来人所信仰的上帝耶和华有关。上述神话对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文化背景。
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根据有关资料编写)下面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神话,现代人认为都是荒诞不经的,远古人类却信之不疑,并不断地自觉阐释和发挥,代代相传。 |
B.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神话含义和神话内容也随着不同的文明或民族而各不相同。 |
C.英雄神话的产生表明,这时的人类已经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不再对自然界有任何的恐惧心理。 |
D.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都是成体系的,神之间的关系复杂、完整,表现的神都有和凡人相似的性情。 |
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了神话的产生原因与特点,清晰勾勒出神话的发展历史。 |
B.文章列举中外的造人神话,是为了说明人类是神用泥土造出来的。 |
C.文章将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神话作比较,强调说明西方神话的丰富。 |
D.文章结尾表明,神话可以说是人类早期的有意识的艺术创作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