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文段一
①简化字丧失了大量象形、会意和形声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首先,简化字把很多汉字表音或表意的部分去掉。比如“頭腦”的“頭”字,本来由表音的“豆”和表意的“頁”组成。一切以“豆”为音符的字都读“豆”;一切以“頁”为意符的字都与头面有关系。这样,看到这两个字根,就能猜出字的读音和所指。而简化的“头”字,从字面上,我们既看不明它的读音,更看不出它意思所指。其次, A 。 比如,“車”字,看着就像一根轴贯串着两个轮子,中间是载人载货的部分,简化成“车”,就不会令人联想起车子的原形;简化的言字边也看不出与口舌的关系。很多汉字由偏旁、部首这些字根组成,会用这些字根,学起就比较快捷、方便。简化字把这些改变了,学起来没有规律可以遵循,得靠死记硬背。再次,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比如,“只有”的“只”和“一隻”的“隻”;“頭髮”的“髮”与“发展”的“发”;“後來”的“後”与“皇后”的“后”;“干戈”的“干”与“才幹”的“幹”等等。从表面上看,汉字的总量减少了,但由于多音、多义字的增加,学习单字所要花费的功夫增加了。另外,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这些字成了难以理解的密码文字。汉字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汉字的简化,削弱了汉字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加大了汉字学习的难度,直接阻碍了我们对汉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
②汉字简化最显而易见的后果是,很多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典籍,甚至连六七十年前用白话文撰写的文献, 也无法阅读。这显然是不利于我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
文段二
③汉字在发展的三千多年里,形体经历种种变化。在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中,许多字的象形意味丧失殆尽,字形的表意功能明显降低,但换来的是易学便用,因而受到欢迎,并能流传后世。汉字简化也是如此。此外,简化字大多数并非新造字,80%以上是解放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先秦有68个,秦汉96个,三国两晋南北朝32个,隋唐五代29个,宋辽金元82个,明清53个,民国60个,它们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传承。网上一些人批评简化字“爱无心,亲不见”,殊不知“爱、亲”的写法分别在隋唐和金代就已出现,而且这也显示出他们古文字知识的匮乏。如繁体字的“愛”是由小篆变来的。小篆的“愛”是形声字,上面是“㤅”,读ài,表示整字的读音;下部是“夊”,读suī,表示整字的意义,指行路迟缓。根据《说文解字》,爱字本来的意思是“行貌”,即描摹走路的样子。其中的“心”只是表音的“㤅”的一部分,本来就不是表意的。把表示“行貌”的“愛”用来表示喜爱的“愛”,是汉字假借用法,可见繁体“愛”字里面的“心”,本来就与喜爱无关,汉字简化时把它去掉有什么不可?如果说简化字中有些字不够合理,繁体字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繁体字“魚”的下半部是“灬”,“灬”就是“火”。“魚”下有火,难道要将鱼做熟?
④还有,认识繁体字,就能读懂经典古籍吗?《诗经》中《豳风·七月》里出现的“七月流火”,这四个字都没有简化,不存在繁简差别,可很多认识繁体字的人,因为对古籍中“七月”“流”和“火”的意思不了解,也想当然地理解为:“时值七月,天气像下火一样燥热难耐。”其实,这里的“七月”是指过去的周历七月,相当于现在的八、九月,“火”字是指一颗名为“大火星”的星体,而“流”字指“星的流动,向西偏斜”。因此,“七月流火”的正确释义为:“周历七月时节,大火星逐渐向西移动。”意思是说,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即将到来。可见,要想读懂古籍,不但要认识繁体字, B 。何况推行简化字后,繁体字也并未废止。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经典古籍的出版、教学、研究等,繁体字仍可使用。大量古籍的重印、影印,简化字标点横排本的古籍、古籍今译本、研究传统文化的论著不断出版,都在说明,传统文化的继承不仅没有因为推行简化汉字而中断,而且随着近些年来国学热蔚然成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阅读两个文段,说说它们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辩论的。
答: 根据上下文,分别将第①④两段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答: 阅读文段,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体验,谈谈你支持或反对哪一方的观点。
阅读理解
(1)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哭泣),正(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4)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5)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将(1)(2)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第(5)段中你认为那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出来听听好吗?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1分)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于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看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2分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2分)
品读第⑥节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2分)
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2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60字左右)(3分)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地球总水量约为14.1亿立方公里,但如此多的水中淡水只占30%,而且其中的87%被封闭在冰川、大气、地层中。20世纪以来,全球人口增长了3倍,经济增长了20倍,用水量增长了10倍。同时,由于生产和生活废水急增,而且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更加重了水资源匮乏这一全球性的危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的水源。”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量只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此外,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南多而北少。重经济发展而轻环境保护又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水体污染,因此,水资源问题也成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请简要列出全球水资源危机产生的若干原因。
第一段划线句用了数字进行说明,请分析其作用。
请概括出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甲: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甲文中两次提到了“豆麦”,请你结合全文,谈谈作用。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是指谁?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望见依稀的赵庄”到“望见的也不是赵庄”、“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体会“我”在看戏的路上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
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文中划横线句子写得好不好,说说理由。
阅读秦文君《红书包》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1)很多人说“三岁看大”,可是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
(2)距离现在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同班的女孩背了一只崭新的红书包。那书包简直美极了,我只看它一眼,心里就发颤,不由伸出手去摸一摸,大概它美到我心里去了。
(3)记得那天天气很干燥,我不知道喝了多少水却还是在喝,注意力被这美丽的红书包缠绕着,扭过脸一遍一遍地看它,别的一切感受都退得远远的,仿佛快活与否,就同这书包紧密地连在了一起。那天放学时,女孩就走在我的前面,我跟着走,听着大伙都在议论她的书包漂亮,原来人人都看出了它的好,被这种认同感影响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升了起来:我一定要马上拥有一只这样的书包。
(4)一连几天,只要一放学,我就去街上寻找,专跑文具店。终于,我在一家小文具店的橱窗里找到了这样的红书包。隔了层光闪闪的橱窗玻璃,我发现它更加吸引人了。我在它跟前站了许久,一会儿凑近着看,一会儿退远点看,过一会儿又捂上一只眼,单眼看。“没有什么能同它比美。”真的,当时我就那么想,“它是我最想要的。”
(5)我又奔又跑地赶到车站,等了三部公共汽车,才等到母亲从车上下来。她惊讶地看着我,我什么也不说,拉着她的手直奔那家文具店。到了那儿,就指着红书包说:“请给我买吧,妈妈。”“可你的书包还挺新的,而且也很漂亮。”
(6)我不知怎的就想哭,一边死活不肯离开,像是打算在这儿站一辈子。母亲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心就软了。没想到她摸出钱夹要付钱时,才发觉带的钱不够。可在这时,店要打烊了。
(7)夜里,我老做梦,梦见店里的红书包让人用一把大剪刀剪坏了,急得我大嚷大叫起来。父亲把我唤醒,小声对我说,明天,他下了班就去把我的红书包买回来。
(8)第二天的整个白天,我都非常快乐,心里涌动着紧张和激动。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我马上就可以背上那只红书包,同她的一样。到了傍晚,我突然变得惴惴不安:万一那店里的书包都让别人买去了呢!于是,我三番五次往那里跑,弄得店里人都开始皱起眉头来打量我。晚上,母亲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我抢过那只鲜红的书包,高兴得打转。等狂喜过之后,才看见母亲正在给父亲搽松节油。原来,为了快点赶到店里,父亲骑车时同一部黄鱼车撞在一起,膝盖上肿起老大一块。
(9)我的心情沉重起来:我怎么会不顾一切地迷上这红书包的,竟没发现父亲的膝盖为了它受伤了呢。父亲说:“爱美是件好事,可生活中美的东西太多了,跟着去争,永远也是跟不过来的,能体会美才是最美的事情。”
(10)第二天,我背着红书包兴高采烈地去学校,在校门口碰见那个女孩。谁知她又换了个紫色的新款书包,比原来的红书包漂亮不知多少倍。
(11)从那天起,我依然爱一切美丽,美的旖旎永远能给予我无限的灵感,可是从此就没有再像过去那样焦躁不安了,看开了很多,能懂得美的东西美在何处有时就很知足了,也很快乐,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莫过于存着的爱美的心。
(12)那个红书包用旧后,我像宝贝一样珍藏了好多年。不为别的,就因为它已经成了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启示录。选文以“红书包”为线索,作者围绕“红书包”写了的“我”的一个经历,根据选文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分别填上一个4字词语,用来反映这一过程。
非常喜欢→ → 四处寻找→ →磨父母买→ 抢过狂喜→ → 珍藏回忆选文开头说“我分明感觉孩子的秉性和悟性是由着成长来雕琢的,时时都存在着改变的可能”,阅读全文后,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第(8)段中,“见了那个背红书包的女孩,我对她微笑了,心里充满模糊的好感”,说说你对句中“模糊”一词的理解。(2分)
选文第(4)段中说红书包“是我最想要的”。这一想法产生之后,哪个细节最能表现“我”的想法的强烈?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2分)
文章第(10)段概述第二天发生的事情。这一情节在文章内容上、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