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凶手WiFi》,完成小题。(共11分)
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阅读文章,再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链接材料:用户在工作场所或自己家里使用笔记本电脑时可能会与其他电脑共享文件及文件夹,但在使用公共WiFi时关掉这些共享会更加安全。用户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笔记本电脑自动连接家里或工作网络确实方便,但当用户在外使用公共Wi-Fi时自动连接Wi-Fi网络可能会导致一些麻烦,甚至可能遭到黑客的攻击。在移动银行及购物方面用户须保持“精明”。用户最好在家时才进行与网上银行或购物相关的事项。如果用户确实需要进行一项紧急资产转移,或者立刻购买能够节省一大笔费用,那么使用手机网络连接也比WiFi更安全。
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WiFi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文章,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链接材料:①微信朋友圈近来广泛流传一则“wifi能杀死植物”的帖子。该帖子称,5个中学生,发觉晚上不关手机并将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就无法集中精神上课。这让她们怀疑手机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②科技发展将成为屏幕化的世界。无所不在的屏幕必将改变人、文化和商业。未来将有进一步的自然人机交互。触摸、语音、体感等依旧是人机交互的初步阶段。大数据流将出现。永不间断,无穷无尽的人与人,物与物等之间的数据将“漂浮”在我们身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冯骥才先生的《体内的小人》,完成后面小题。
体内的小人
冯骥才
小人,是指人格卑下者。但这里要说的可不是那些在生活中时不时会碰到的小人。我说的小人在我自己的身上,或自己的体内。
小人原本在每个人体内,包括伟人,何况我?人本善,还是人本恶,其实善恶兼有;人当然有人性,却也带着兽性,两性并存;善是用来克制恶的,否则便成了恶人;人性要来克制兽性的,不然就成为兽类。小人呢?
善与恶和人与兽是对立的,小人却不是。它如果在别人身上很好识别,比如某人好嫉妒,某人好挑唆,某人趋炎附势或卖友求荣,会看得清清楚楚,但这小人在自己身上便不易察觉。它不声不响隐藏在我的体内,暗地作祟,当它表现出来——由于与自己利害相关,往往并不自知,可是在别人眼里,我就显出那么一种小人的意思来了。人常说,身边的坏人好防,小人难防;可是自己体内的小人就更难防了。
体内这些小人什么模样?弄不清模样怎么防?
昨夜读《山海经》的插图,都是神头鬼脑奇肢怪体,一下子居然“瞧见”了这小人的模样。尖头如锥,小眼如灯,舌如条锯,身如烟缕,这样忍怪的东西居然就潜藏在我们的体内、甚至是我们的一部分吗?
是的。由于它和我们的私欲、妒嫉、虚荣、贪婪等等无形地融为一体,不但不被我们发觉,反而成为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它也是人的本质和人性的一部分。这样,它就一定会表现出来的。但在它表现出来时是不知不觉的,不会觉察,可是一旦它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我们可就站在高尚的反面和人性的阴影里了。傅雷先生在其所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序文中不是也说过:“真正的光明不会永无黑暗的时刻,真正的英雄也不是永无卑下的情操”吗?
当然,体内的小人最初并不这么可怕。我们或许有点贪心、心生妒嫉、有些私欲与别人的利益相关。每当此时体内的小人可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头来。当它满足了我们,使我们得到好处,我们便会放纵它。久而久之,它就来操纵我们,异化我们,一点点使我们成为货真价实的小人。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抑制它,战胜它。我们不可能消灭小人——因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只能抑制小人,对它保持警惕,不能叫它在体内“长大”。从而使自己走向自己的反面。
所以,我们必须在自己的心里划一条自我的防线,将体内的小人视做自己的敌人,因为战胜这种体内小人的力量,不在别处,与他人无关,全都在自己身上。
我知道,我不可能全部消灭自己身上的小人,但我会对它警惕,以战胜它做为自己为人的快乐。
从全文内容来看,作者认为自己身上的“小人”不易察觉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第五段写《山海经》的插图有什么用意?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借助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文章画线句中的“自我防线”指的是什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战胜体内的小人。
【链接】
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
底线是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节选自冯骥才《底线》)

阅读马步升先生的《打猴儿》,完成后面小题。
打猴儿
马步升
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那时侯,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我看见挨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的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
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
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不得猴儿。
这要看我的兴致。主动权在我手中,谁要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
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猴儿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侯,挨了打,又奔跳不休。把陀螺叫猴儿,极是象形传神,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而且,还有一些隐喻成分。(普通 结实 能挨多年的重鞭)
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
而猴子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
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力只属于孩童。
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
本文思路清晰,作者首先从打猴儿游戏写起,由此引出了对的叙述描写,最后自然引出了的感悟。
文中“猴儿”一生的遭遇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其特点进行了描写?
文章第一段对打猴儿游戏的描写非常传神,请就此段中你认为精彩的写法进行赏析。不超过150字。

阅读《学会“放大美好”》,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学会“放大美好”
李隆汉
①如今,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毫无疑问,这句口头禅的作者是位哲人,他懂得能否高兴,左右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若总是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如同一片荒凉的沙漠,要来何用?只是,高兴不能伸手要,快乐不可向人讨,应该自己学会“放大美好”。“一件事往往有许多方面,如果你总是往坏的方面去想,那就是自己虐待自己。所以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烦恼、挫折和打击,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不如意,都要学会‘放大美好’,让自己的心境变得亮丽一些。只有这样,你才能过得比较高兴。”著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寻找高兴的诀窍。
②“放大美好”,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据传孔老夫子游泰山,见到一位名为荣启的老者。此公衣衫褴褛,一根草绳胡乱缠在腰间,却且弹且唱,得意忘形。孔子问老者为何这般高兴,荣启答道:“许多好事让我高兴哩!天下万物,惟人为贵,我有幸为人,此是一乐。生而为人,男尊女卑,我有幸为男,此是二乐(此乐当然是不对的)。众生芸芸,多少人尚在襁褓中便短命早夭,而我又有幸活到如此高寿,此是三乐。”经多世事胸怀阔,。这位老人尽管历尽生活的艰辛,但他仍然高高兴兴,这就是因为他学会了“放大美好”。
③与古人荣启相反,今天我们周围的一些人总在为一些小事牵肠挂肚,因几句闲话耿耿于怀,愁绪纷沓,忧思丛生,好像他们就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人似的。如此这般,其生活质量当然就难以恭维了。英国有句谚语:忧愁使猫丧生。英国人把猫看得很神秘,认为猫有9条命,可仍经不起忧愁折磨,何况人乎!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对事理的感悟还不如2500年前的古人荣启,岂不赧然?
④境由心造。说到底,高兴不过是一种感受而已。同一件事,从这个方面看是灾难,换一个角度变一种心态来看则未尝不值得高兴。“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那你应该高兴,多亏你的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这段话启迪人们,即使有一千个理由哭泣,也要找出一万个理由微笑。
⑤上帝关闭了那扇门,必定会为我们敞开这扇窗。生活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懂得珍惜这种美好,而且还善于“放大美好”,那么,我们头上的每片叶子都会有阳光莅临,脚下的每寸土地都会有和谐生长。
(有删改)
【注释】①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
作者为何提倡“放大美好”?
结合文章,概括“放大美好”的具体方法。
第②段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A.阅尽人生快乐多 B.历尽艰辛快乐多 C.阅尽人生眼界宽 D.历尽艰辛眼界宽

阅读下面文章和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0分)
北京地名的雅化
一般来讲,北京的地名变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理据的,即有新事物或事件作为命名或改名的依据。比如被老舍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条街”的文津街,原为明清皇城西安门内重要通道,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保存的《四库全书》收藏进馆,故大街改称文津街。另一类是无理据的,即因民俗、语言等原因而引起的地名错误变化,这种变化后的地名我们很难看出命名的根据与理由。这两类地名的变化均与北京的山川地形、民族接触、移民现象、世俗文化、宗教观念、思想观念等有关。
与这两类地名变化相连的是地名的雅化现象。地名的雅化主要有两条途径:
一是新地名取雅名。张燕来在《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中,通过对比明代和现代地名用词特点认为:现代北京地名注重避俗趋雅,一些具有书面色彩的语词大量出现在地名里。比如,明代地名单音节儿尾词较多,如安儿胡同、观儿胡同、罗儿胡同等;地理专名亦直接与日常生活相关联,如沙锅刘胡同、馓子王胡同、苏萝卜胡同等。与此相反,现代地名中儿尾词减少,地名使用雅词越来越多、俗词越来越少。
二是把俗名或无分雅俗名改为雅名。最常见的是谐音改名,即由具象命名至抽象寓意。其中最主要的是把忌讳字、俗白字、日常俗用字、含有不敬义的字、无分雅俗的普通字改为典雅文秀的字眼。比如:把忌讳字的棺材胡同、臭水街、苦水井,改为光彩胡同、秀水街、福绥境;把俗白字的母猪胡同、猪市口、狗尾巴胡同,改为梅竹胡同、珠市口、高义伯胡同;把日常俗用字的驴市胡同、绳匠胡同、干鱼胡同,改为礼士胡同、丞相胡同、甘雨胡同;把有不敬义字的哑巴胡同、张秃子胡同、罗锅巷,改为雅宝胡同、长图治胡同、锣鼓巷;把无分雅俗的普通字的豆腐巷、佟府夹道、柏树胡同,改为多福巷、同福夹道、百顺胡同。还有因避俗而客观上起到雅化作用的,如豹房胡同改为报房胡同,“报房”一词不知何义,但因避免了“豹”字而显得雅化了。另外也有因重命名而雅化的现象,如改靶儿胡同为文丞相胡同,噶噶胡同改为协作胡同等,但重新命名的雅化地名不是太多。
(摘自《北京日报》 有删改)
【材料一】
老北京大部分胡同名和巷子名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形成的,取名唯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好称说,易区别。如扁担胡同、耳朵眼儿胡同是形容胡同的地形,羊肉胡同、劈柴胡同是来源于胡同内的产业,臭胡同、蝇子胡同、闷葫芦罐儿胡同则反映了小街窄巷的居住条件。这些地名代表着一段时期内市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映了老百姓生存境况和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心态,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为北京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意趣。在地名雅化的大趋势下,这些地名随之变更,这虽与寻常人家的自尊心及图吉利的心态有关,但也使原来地名中的乡土风味随之消失,一些地名变成了不知何义的代号。诗人朱湘在散文《胡同》中写道:“那富于暗示力的劈柴胡同,被改作辟才胡同了;那有传说作背景的烂面胡同,被改作烂漫胡同了;那地方色彩浓厚的蝎子庙,被改作协资庙了。没有一个不是由新奇降为平庸,由优美流为劣下”,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惋惜。
【材料二】
当代北京的地名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文革”时期地名变更达到了高潮,很多有上百年历史的地名一夜之间被更改,大大小小的红旗大道、团结大院充斥北京城,让人晕头转向。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地名又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竞标,三环路、四环路上都有以大企业名称命名的立交桥,严肃的地名成了“免费广告”。如今,新小区越来越多,小区名称也追求标新立异,“花苑”“山庄”令人目不暇接。市人大代表钱渊调查后表示,随着城市建设加快,一些富有京味文化特色的地名、胡同名正在快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豪庭”“至尊官邸”之类奢华炫目的名称,还有一些社区冠以“加州”“格林”等洋名,使人不知身处何地。
《北京地名的雅化》一文先分类介绍,再概括说明,最后具体说明
结合文章和材料一,举例说明老北京地名雅化的方式及原因。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北京在地名命名和变更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其不良影响。

阅读《小雨入端午》,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8分)
小雨入端午
冯骥才
①今日进入端午假日,醒来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闲气舒,意定神足。我这心居,不是斋号,乃是在阳台一角搭个棚屋,屋里屋外栽些花草藤蔓,屋间放置老家的绿茶、好吃的零食、有弹性的藤椅和心爱的木狮铁佛陶罐石砚等。这是一己的私人角落。平日在外边跑累了,回来坐在这里聚聚气力,抑或有什么未了的思考,便到这里舒展一下脑袋里的翅膀。
②今日,我特意在那个木雕花架上挂了几件艳丽五彩的小物件——丝线粽子。这种端午特有的吉祥小品,给花架上青翠又蓬松的蜈蚣草一衬,端午的气息油然而生。其实,过这种古老的节日,不必太刻意表达什么深刻的精神内涵,随性而自然地享受一下传统情味就是了。
③小雨从昨晚就来到我的城市里,此刻依旧未走。雨太小,看不到零零落落的雨点,却见屋外边绿叶被雨点敲得一动一动。
④眼瞧着这优美地悬垂着的丝线粽子,悠悠地想起一件相关的老事:
⑤念小学的时候,每逢端午佳节,都是班上同学们缠丝线粽子的一次热潮。大家先用硬纸叠成小小的粽子壳,然后使五彩丝线一道道缠起来,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颜色,最后缠成一个个五彩纷呈却各不相同的小粽子来。这原本是课堂上老师教的一种节日手工,由于大家喜爱,课间休息时也缠,下课后不回家还缠。丝线粽子最大的魅力是,颜色完全任由自己搭配,所以每个人都想缠出一个特别又好看的丝线粽子,向别人显摆。于是,弄得教室满地都是彩色线头,做卫生可就费劲了,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线头一扫全绕在扫帚上,得使好大劲才能摘干净。
⑥缠粽子的丝线都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那时代母亲们在家都做针线,各色丝线家家都有,关键看谁配色好,想法出奇。
⑦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叫徐又芳——那时的孩子名字都是三个字,大概与家族的字辈有关。记得她个子高,短发,衣着很旧,据说她家里穷,家里没有好看的丝线,就从地上拾别人扔的线头来缠,可是她心细手巧,虽然拾的线头很短,但缠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复杂和丰富,斑斓又精细,超过了所有的人。我向她借一个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也连连称赞说,这种缠法要每缠一道线换一个颜色,太难了。我说她的线都很短,只能缠一道,因为她的线是从地上拾的。母亲说,这孩子太可怜了,便用一个木线轴缠了各色的丝线,叫我带给她。
⑧要命的是那时我太不懂事。丰子恺说:“孩子的目光是直线的。”其实孩子的一切都是直线的。转天我到班上,把线轴给她,真心对她说:“我母亲说你太可怜了,叫我把这线给你。”
⑨我以为她会高兴,谁料她脸色立刻变得很不好看,只说一句:“我不要!”似乎很生气,转身就走,从此便不大搭理我了,一直到小学毕业各自东西,以后再没有见到她。这个带着对我的误解却无法接受我歉意的女孩如今在哪里?
⑩我当时不明白她何以会那样气愤,后来明白了:别人的自尊是决不能伤害的。哪怕是不经意的伤害。伤人自尊,那会是一种很深的伤害。
⑪这事过了差不多六十年。虽然平时不会记起,但每逢端午悬挂丝线粽子时都会想起来。原来它深深地记在我的端午的情结里,一年一度提醒着我。
⑫写到此处,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外边的朱花碧草像洗过澡一样鲜亮。
本文结构精巧,如⑤⑥两段多处内容与后文相照应。结合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⑤⑥段内容
后文相关内容
描述丝线粽子的制作方法
徐又芳用彩色线头缠出斑谰又精细的丝线粽子
每个同学都想缠出特别的丝线粽子

教室满地都是线头



本文题为“小雨入端午”,文中两处写到小雨,除了交代自然环境,还与作者的心境有什么关联?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结合文章,说说作者“端午的情结”具体指什么。
当年“我”送徐又芳丝线原本是善意的举动,为什么却对她造成了伤害?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和从中获得的启示。(不超过15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