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材料二: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是中国清代的鼎盛时期,史称“乾隆盛世”。那个时期,中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欧洲诸国先后开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这一历史性大变革却茫然无知,仍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奇迹淫巧”。“康乾盛世”之后的100多年,中国的发展大大落后了,国际地位急剧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备受外强欺侮。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对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在三次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之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按顺序写出每幅图片所对应的条约名称。
图1:《              条约》;图2:《              条约》;图3:《              条约》
(2)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是指哪一次战争?在19世纪中期的侵华战争中,俄国共侵占我国多少土地?
(3)结合材料二和所掌握知识分析“欧洲诸国”中的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19世纪中后期,外国列强接连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请列举出两位这个时期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
(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千余年来,欧洲大陆纷争不已……1870年到1945年主要发生在法德之间的几场大战导致了欧洲的分裂。
材料二:每一政府保证对与各政府作战的轴心国成员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材料三:2003年3月10日,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发表文章指出:“……法德两国共同推动的欧洲联合,一直到现在对整个欧洲都有强大的吸引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发生在法德之间“导致了欧洲分裂”的大战主要有哪两次?
(2)材料二出自哪个重要文件?在此之后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至少列出两例)
(3)材料三中的“欧洲联合”是指成立于1967年的?有哪些积极作用?目前“欧洲联合”又朝什么目标迈进?
(4)综合上述内容,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初,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美洲的特产玉米。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亚、非、欧。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等也传到了欧美。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国家为了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材料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代的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历史事件把“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从而促进了各大洲的经济交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区域经济合作”在欧洲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积极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5)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积极融入世界,请举出两个典型事例。

某校九年级同学以“战后世界文明的竞争与合作”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倡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繁荣与发展。请你参与此次活动并回答问题:

请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 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5)结合材料归纳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遭受厄运,也能点燃希望的火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信念的引导]
材料一

[信念的力量]
材料二“等到那么一天我有机会打击奴隶制的时候,我一定把它彻底打垮,废除奴隶制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材料三 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请问:
(1)图一所示文献的发表有何意义?图二所示的歌词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
(2)材料二中的 “我”是谁?他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什么障碍?
(3)材料三中“改革”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变化?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美国的战争和日本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的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