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7月25日,日军以偷袭大清帝国运兵舰队为发端,不宣而战,挑起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从丰岛海战到鸭绿江溃败,从大连陷落到旅顺屠城,从大东沟决战到威海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再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最后以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赔偿2.3亿两白银而告终。这笔巨大的赔款,相当于清朝年收入的3倍,日本年财政收入的4.5倍!……战争的结局置换了日本和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日本靠强索中国的巨额赔偿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脱亚入欧,跻身列强,走向了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之路。 ——2014年1月21日《解放军报》
材料二 松冈环是日本大阪的一名普通小学教师。自1985年后,每年“8•15”她都带领日本民间团体“铭心会”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今年3月25日,她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捐赠了一批重要资料。这是她近年在日本走访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的证言及史料,包括日兵从军日记、战时图片、侵略图、信件等。她说:“日本曾经给中国和许多亚洲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这是不对的,我要让大家了解历史真相。”
——2005年5月5日新华网
材料三 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7日下午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材料一所叙述的“战争”是指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战争?这次战争与日本“脱亚入欧”有着怎样的关系?
(2)材料二中,松冈环到南京来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为什么定在每年“8•15”? “现在日本国内的教育隐瞒了当年侵略史实, 为了正确教育青年人”请对日本政府提点建议?
(3)分析上述两则材料,可以认识到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具有哪些特点?请举一个
(4)我国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历史依据分别是什么?表明中国人民怎样的立场?
阅读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我们今天的什么节日与这个人有关?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下午,伦敦的天气相当阴冷。白金汉宫广场上,人头攒动,人群中间是一个用黑布蒙着的断头台。”……“一名衣着华丽的犯人被带到台前,双膝跪下。”……“只听一声令下,行刑者手提刀落,顷刻间犯人身首分离。”
材料二:“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同时,还规定:“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请回答:
(1)文中的“衣着华丽的犯人是谁”?
(2)材料二的文字来自哪个国家的什么文件?这个文件是在哪一年颁布的 ?
(3)制定这一文件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即从收授。
材料二: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或纳布代服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古代日本曾经仿效中国什么时期的制度进行了什么改革?
(2)请回答是哪位天皇颁布的改新诏书?(2分)
(3)请回答这次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应用的抵抗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紧跟着又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1)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局部侵华的标志是什么?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杨、发动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对中华民族的抗战有何影响?
(3)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标志是什么?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办一期板报,你认为选哪一历史事件为素材合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开始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向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先进化。
(1)19世纪后半期,清政府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方面采取了什么行动?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哪些实践?
(2)请你继续绘制中国近代化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
(3)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