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花的智慧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针叶林,从潮湿的海滩到干燥的高山草甸,到处都能发现兰花的踪影。
  兰花的种子十分细小,很多比人的头发丝还细。种子的外皮内部还具有许多充满空气的腔室,进一步减轻了重量。凭借轻巧的身子,种子一出果荚就可以随风飘荡到离母株很远的地方。种子的外围包裹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可以防止水分快速渗透。这样,种子还可以借助水流、动物皮毛等“走”到更远的地方。
  兰花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真可谓“诡计多端”。
  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它们太细小,以至于没有空间来容纳胚乳或子叶这类储藏营养的结构。于是它们跟真菌拉上了关系,在种子萌发时依靠消化真菌的菌丝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兰花大多生长在岩壁、树干以及贫瘠的土壤上,这样便可以减少与其他植物竞争,为自身发展争得更大的空间。
  绝大多数兰花是典型的虫媒花,它们的花粉被打包成块状,不给传粉者取食的机会。花粉块同粘盘、花粉块柄一起组成了兰科植物的雄性生殖结构,这种结构会整个地粘在传粉者身上,通过它们传递到下一朵的柱头,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因被取食而产生的浪费。
  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有的兰花将自己装扮得像有花蜜的花朵一样,如果蜜蜂不辨真假,钻进花中找蜜吃,就只能乖乖地为兰花无偿传粉了;有的兰花还会发出长距离传播的香甜气味,如此色香俱全,蜜蜂和蝴蝶自然会主动上门来充当“信使”;有的兰花将自己伪装成雌性昆虫,当雄性昆虫试图与这些“雌虫”交配时,传粉工作就开始了。高超的“骗术”,使兰花在享受传粉服务的同时却不给传粉者任何好处。
  还有些兰花,没有昆虫传粉照样可以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如大根槽舌兰,它的花粉块柄会向内弯曲360°,并最终将顶端的花粉精确地送入柱头腔中完成受精。缘毛鸟足兰子房中的胚珠可以直接发育成种子。这些兰花可以在缺少传粉者的条件下顺利繁殖,并且还可以把那些吸引昆虫的“费用”节省下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种子生产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还可以列举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兰花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是否也应从兰花能够在大千世界悠然自得的长久生存中得到些许启迪呢?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兰花种子虽然练就了上乘轻功,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内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花家族里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更是不折不扣的“铁公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2段文字,简要写出兰花种子能够广泛传播的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花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第4段至第7段文意,分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兰花的生存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灯笼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1) 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2) 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诺贝尔奖的普世意义大于心理慰藉
谁也不会想到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会诞生在中国,也无法预测中国人实现“诺奖”零突破的这一天。“诺奖”在形式上确实给了国人一个莫大的安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了评奖方对获奖者莫言的个人鼓励,也代表了对获奖作品《蛙》中所呈现的思维逻辑的一种关照和认同。
  但是,国人的自豪感不能停留在对“诺奖”简单的评说上,对于国民来说,“诺奖”的普世意义远大于心理慰藉。我们可以用某个奖项去衡量个人成就,但却无法丈量整个国家阅读力和创作力。“诺奖”揭晓的前一天,网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预测。我们关注“诺奖”,期待“诺奖”,是因为从国人内心来说,还没有把“诺奖”当做一种常态化的东西。我们太需要“诺奖”给我们一个肯定,也没有过多的勇气去相信我们有能力接近“诺奖”。从网上的关注来看,“诺奖”已从一个单纯的奖项变为举国聚焦的话题。而这也许会带来国人对奖项的盲目追逐。此次“诺奖”,它只是获奖者莫言阶段性的个人成就,而且他也觉得,诺贝尔是一个重要文学奖项不是最高奖项,只代表评委的看法。他现在仍旧手写写作。
  可以看出,莫言是进取的,无论是手写写作还是观照现实,无论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继续从事他的文学写作。而我们是否被“诺奖”给束缚了?
  我们是否更该尝试着将这种在文学路上不断进取的心态普世化?媒体是否该把焦点聚集在对国民走进文学、崇尚文学的一种引导上,而不是单纯地关注“诺奖”?我们完全可以去研究所有获奖者的获奖作品,甚至去学习他们的创作热情,去体会他们的写作感悟,并且将这种热情和感悟转化为国人对人的生活、生命,甚至世界一些本质性问题的关注。这才是“诺奖”过后的国人态度。
  我们都知道德国人普遍热爱阅读,并把对文学的崇尚上升为了一种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读书、爱书和分享书,使德国成为了“科技之国”和“哲学之国”。尽管我国的阅读率已开始回暖,但传统的读书方式却遭到摈弃,而且依然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度。我们说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说要提高文化软实力。那么这些目标如何去实现?对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予以关照才是根本。就像对于奥运会来说,我们应倡导的是运动全民化,而不是金牌唯一化。同样,对于文化,对于在“十二五”规划中专门用一个章节提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提高国民的文化意识,引导更多的国民走进文化,探讨文化,创造文化,给国民提供更多文化基础设施,让“诺奖”或者说接下来的其他各种奖项,不再只一个“符号”,不再成为国人的迫切需要,而是化为一种更具普世价值的文化追逐。(长江网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被“诺奖”给束缚了?
本文所说的“诺贝尔奖的普世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德国人热爱阅读和国人阅读现状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读懂一粒苔藓
①某名山之上有条小路,路旁有块巨石,石上有一小片苔藓。某天,我随意地在巨石边蹲下歇息,恰值衣袋里有一面度数很高的放大镜,于是顺便用它观察了一下那片苔藓。
②天!我惊呆了。
③我眼前出现的不是一片苔藓,而是一片森林,林中长着高大茂盛的“树”。
④我再认真地观察每个苔粒,发现它竟然是一株十分健全的“树”。上面有强健的躯干,有茁壮的枝条,有青翠的绿叶。此外,还有许多花朵,甚至还能看到美丽的花蕊!
⑤就是这么一粒苔藓,这小小的绿色生命不仅躯干完整,而且器官健全!
⑥我抬起头来,举目四望,看到的是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以前,我总觉得好像只有那些庞然大物才具有深邃的美感。谁会有兴趣关注这一小片甚至一小粒的苔藓?幸好,我关注了,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关注了。
⑦那一粒苔藓,那一株苔体,与高大的乔木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小小的苔藓也在呼吸,也在生存,也在成长,也在繁衍……
⑧它们也很美。
⑨何以美?因为它作为个体是独立的,作为躯体是完整的,作为群体是共生的。只要它们是生命,就有资格傲视一切貌似雄伟壮丽的无机物种。由无机物演示出的任何辉煌壮丽,山呼海啸、地裂山崩、雷鸣电闪、冰雪盖地,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在相互堆积和碰撞。
只有生命,哪怕是一粒苔藓,才有可能成为生命史、人类史、文明史的开篇者或创造者。
⑾而且,只有生命才能体现根本意义上的平等。因为,只要是生命,就有生有死,有兴有衰。活到百年、千年可谓长寿,但不死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必然有生有死”是一个自然的法则,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一例外。
⑿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
⒀可惜,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推崇和强化生命的不平等关系,尤其是对待人!
⒁名人和伟人是人,而平凡卑微的人也是人——在“都是人”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区别!谁若是不承认这点,一定要将一些人抬高为别人崇拜甚至膜拜的对象,都是无知和可笑的。
⒂为此,我们真应该以十分恭敬的态度,去观察去体悟苔藓,真正读懂它们。
⒃总之,读懂一粒苔藓大不易。
纵观全文,作者从“一粒苔藓”读到了哪些内容?
文章②——⑥段将山路边的“一片苔藓”与“崇山峻岭和莽林险涧”进行了对比,其作用是什么?
“我们有资格藐视苔藓的生存意义么?没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语言形象而极富哲理性,请分析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知耻
①所谓“耻”,就是被人所不齿的言论或行为。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意思是说人不能不知耻。春秋时政治家管仲曾提出立国有四大纲,礼、义、廉、耻,“耻”居其一。孟子与管仲对“耻”的见解,不能不让我们深思知耻的意义。
②对一个人而言,知耻,才能明辫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朱熹说:“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知耻,能保持操守,约束己行;知耻,能反省自身,知错就改。
③“凌风知劲节”。面对强权,只有知耻,才能保持节操,捍卫尊严。有羞恶之心的人,在强权面前能威武不屈。因为知耻,才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无畏;因为知耻,才有了夏明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大义;因为知耻,才有了程砚秋“宁死在枪口下”拒不为日本人演出的气节……他们有铮铮傲骨,为后人敬仰,其根源在于知耻。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当地人将其同南山猛虎、江里蛟龙并称为地方“三害”。但周处有知耻之心,知道自己被乡里视为祸患,于是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后被乡里举荐为官。因为知耻,使周处认清自我,弃恶从善,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的蜕变,让我们看到了知耻的力量。
⑤时一个国家而言,知耻,才能正视历史,担当责任,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德国在二战中给受害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的德国开始反省纳粹的罪行。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扰太人纪念碑前的一跪,让世界人民看到了德国的悔过态度。之后对战争全面、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战争赔偿,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为知耻,德国走出耻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反之,个别国家不知肚,散布荒谬言论,模糊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仅让国家背负正义的谴责,最终还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⑥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一个人不知耻,什么样的事都能做得出来;一个国家不知耻,无耻之风就会蔓延,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正义可言呢!由此看来,知耻对于个人、国家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阅读第④段,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它能够统率全段的论证内容。(3分)
答:
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分)
答:

①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地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②早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陶土制作的炊器——陶鼎。这一时期的鼎均为圆形,下设三足以支撑器腹,腹下加柴以烹煮食物。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出现了钵形和盆形鼎。
③到了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出现了以青铜为原料制作的青铜鼎。其形状有圆有方,圆鼎三足,方鼎四足。《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由于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炊具,并有站立平稳等特点,其地位便获得了提升。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系其政治体制,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鼎便成为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礼器。
④从鼎的装饰上来看,鼎的纹饰种类繁多,有饕餮纹、夔龙纹等。饕餮是一种神秘狰狞的怪兽,它是辟邪平安的象征。最有代表性的是司母戊方鼎,该鼎四面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彰显崇高壮美之气势。夔龙是传说中的一爪龙,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尊贵的象征。
⑤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华丽考究的青铜器铸造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通常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能力完成,鼎成为贵族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相传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青铜献给夏禹。夏禹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用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九鼎是代代相传的国之重器,鼎也就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⑥自古以来,遇有政权变更、重大事件、盛大节日等,常习惯以定鼎、立鼎、赠鼎等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和平统一、团结发展的美好愿望。200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赠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宝鼎”。鼎圆禁①方,象征天回地方;鼎总重量约13吨,寓意13亿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共谋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⑦中国的鼎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华儿女引以自豪的财富。
【注】①禁:底座。
文章第②③两段介绍了鼎的历史、、_等内容。(3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文章第④一⑥段的内容,说说“世纪宝鼎”的寓意。(4分)
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鼎圆禁方,四周有饕餮纹饰。鼎禁高50厘米,上面铸有56条夔龙。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