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落红
曾绍炉
  ①我十分喜爱红色。虽然红曾经对我是那样的吝啬,少年时代与我情同手足的两位女友:红枝、红梅都因生存的艰难离我而去了,我的每一份真诚都变成幻想成空的泡影。然而在我生命的后来岁月里,红却仍然是我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
  ②我喜欢的不是令人恐怖的血的红,而是另一种温和明艳的红,想起它就让人想起光明,想起它就让人想起生活的美丽;看到它就让人温暖无比,心生惊喜,看到它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活力……
  ③它是质朴而骄矜的颜色,是大自然吐露出来的一种无尚的秀美,是生命对于自身赞颂的一种语言。它最初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蕴藏来自生命之父太阳的光华,并且柔化了它的灼热,把他的那份热情,悄悄地藏于自己的根茎叶芽中。
  ④他又具有美的本质,借着开花的世界,借着果实成熟的契机,借着秋夜载誉而归的儿子,把那份热情喷发出来——以花、以果实、以瑰丽深沉的红叶,装成一个浪漫的世界、诗意芬芳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童话,就是让一切美的而尽美,让一切孤零的、失意的、苦陋而凋残的,都在红艳的祈祷中,也变得美,变得动人心扉。
  ⑤我便是被这美陶醉了的一个。我常像孩子一样奔跑于花色斑斓的花丛中,并常常对着那些红色的花朵低下头来,以含情的目光和它接触,与它交谈,在美丽的惊叹中,领略大自然的一种超凡的灵气。
  ⑥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⑦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满树满坡的游丝花片,春日里卷来一场铺天盖地的“红雪”;果实蒂落的世界,你会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景观的魔幻般“烟消云散”而惊诧得目瞪口呆;秋风像大地母亲的手臂召唤那些奉献了一生的使者回到自己的怀抱,你会欣赏到红叶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⑧虽然落红不像初放成长时那样的无忧,爱却不因花的凋零、叶的飘逝、果的蒂落而丧失。那份爱是牢固而长久的,就像虹,在空中短暂地划过,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永远芬芳灿烂的痕迹;就像一个故事的高潮,以充满悲壮的英雄般的举动,赢得了永世的颂扬和惊叹。
  ⑨一个秋天,我捡拾了许许多多的红叶,夹满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像珍藏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叶梦。过了许久,当我重温那些故旧的梦时,才发现那些固执的精魂们,早已在我情感疏忽的瞬间,翩然化蝶而飞了,空留下一些毫无色泽的枯败的树叶。这是我无意间犯下的一桩错误,既使我伤透了一颗爱红的心,又使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启发——落红并不是生命颓败的结果,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在这诚挚的复归自然的途中,谁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而只有在这不断的开落中,红,才有着它的延续,才有着它的重生,才有着它的永恒,才能看到那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⑩于是,我学会了在红将飘落的时刻去看花,去森林里散步,见玫瑰花毫无怨悔地告别枝头,便忍不住把它捧在手里,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再潇洒地将它散落泥土中;或者拾起地上的一枚红叶,对着夕阳去窥探那脉筋间的秘密,从那纵横交错的艳红中,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而当我面对一树通红的鲜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慷慨奉献的自豪中!
  (11)在捧掬、拾捡、探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落红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人当艳红吐翠时自也慷慨大度,一旦凋残飘零却又悲凉不堪;人当兼收并蓄之时面对风雨也不屈不挠,而一旦实满果红回报滋育时常不免患得患失。在落红面前,我不禁热泪盈眶……
  (12)由此我的梦变得离奇而瑰丽:我化作了一片花瓣、一片红叶、一颗绚丽馨香的果实。
1.“我”所喜欢的“红”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说“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⑨⑩(12)段都写了“我”与“落红”的亲近或关系,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⑪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⑫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⑬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⑭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⑮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⑯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⑰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⑱“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⑲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 梅绍武译,有删改)

(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②⑩两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

(3)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4)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

B.老汉因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⑪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

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而闷闷不乐。

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________

北野武

上学时,母亲是如何逼我读书,而我又是如何不肯读书,一直是我最深的记忆,也一直是我们母子之间的较量。

邻居大婶看我那么爱打棒球却没有手套,于是在我生日时偷偷买给了我。但母亲不准我打棒球,甚至连拥有手套也会生气。

我家院子,种着一棵低矮的银杏树。于是我把手套包在塑料袋里,偷偷埋在树下。有一天,当我挖开泥土时,手套不见了,塑料袋里竟装着一堆参考书……为了阻止我打棒球,母亲又安排我去英语和书法补习班,结果都无功而返。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对母亲来说,是个小小的胜利。不过,我最终以退学这个最坏的结果,结束了母子俩在读书领域的较量。

我开始打工,自信可以赚到房租和零用钱,于是决定搬出来住。本想趁着母亲外出时搬家,不料却被她迎面撞见。

“小武,你干什么?”“我要搬出去。”我别过脸去,听见雷鸣般的怒吼:“想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走了就别回来,从今天起,我不是你妈,你不是我儿子!”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直站在门外,茫然地看着货车消失在荒川对面。我心里也难过,可是我坚信,不这样做,我就无法自立。

啊!新生活!起初几天,我早上六点起床做广播体操,然后精神抖擞地度过一天。但很快地,我就陷入自甘堕落的日子。每天游手好闲。一回神,发现房租已拖欠了半年。我不好意思面对房东,只好偷偷摸摸爬窗出入。

一个寒风呼啸的中午,我照例还躺在被窝里。房东来敲门:“哪里有你这样的蠢蛋?欠了这么多房租,你以为还住得下去吗?”

“不,我想你肯定会叫我滚。”我低头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这里?”“因为房东很仁慈。”“你真是幼稚又愚蠢。”房东叹了口气,“半年前你搬来的时候,你母亲坐出租车紧跟着过来了。”

我一惊,满脸通红。

“她说:‘这孩子傻傻的,肯定会欠房租,如果一个月没交,您就来找我拿。’我是收到了房租,但没有一毛钱是你自己掏的。”

房东走后,我瘫坐许久。些许感谢的心情,混杂着永远躲不开母亲的懊恼……

第二次交手,我又彻底输了。处在这个屡屡被母亲算计的世界,我总感到有些不满。

终于有一天,当我上电视演出,酬劳过百万时,不知怎么,我又想回那个久别的家了。打电话时,心脏猛跳。母亲问:“最近上电视,赚到钱啦?”语气非常温柔。不料,我才说“还可以啦”,她立刻缠着我说:“那要给我零用钱!”这当妈的怎么回事,真扫兴。既然如此,就让她见识一下。我准备了三十万现金,请她到寿司店。

“妈,这是给你的零用钱。”我想让她惊喜。得意地说,“三十万。”

“就这么一点?”不变的刻薄语气,“不过才三十万,就一副了不起的样子!”

我能怎么办?当然是不欢而散,发誓再也不回家了。从那以来,过两三个月,母亲必定打电话要钱。这样一直不停,直到她生命快结束的时候。

“我要走了。小武!”母亲突然握住我的手,眼眶湿润。我安慰她说我还会再来。

她突然回我:“不来也行,只要最后再来一次。”语气变得强硬。“葬礼在长野举行,你只要来烧香就好。”她又恢复成彻底好强的母亲。

葬礼之后,姐姐交给我一个有点脏的小袋子和一封信。打开袋子,竟然是用我的名字开的储蓄存折!翻开来看,排列着遥远记忆中的数字:×年×月×日 300,000;×年×月×日 200,000……

我给她的钱,一毛也没花,全都存着。最新的日期是一个月前,总共将近一千万日元。

母亲写道:“武儿,在几个儿女当中,我最担心你,你从小就不喜欢念书,又乱花钱,当你说要去东京打拼时,我总担心你会变成一个落魄的穷光蛋,因此我从不间断地要你寄钱回家,一方面可以刺激你去赚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也为了替你储蓄。你给我的钱,一毛都没有花,你的钱还是你的钱,现在就拿去好好利用吧!”

这场最后的较量,小武自以为明明该有九分九的胜算,却在最终回合翻盘。

(1)请用文中的关键词为本文拟题。

(2)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小武的矛盾本质上是一种什么矛盾?

(3)请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说“母亲”的性格特征。

(4)请问“母亲”一直瞒着小武为他交房租可能有哪两方面的原因?

(5)分别说说最后一段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6)积累链接:请默写出杜甫《望岳》中的尾联。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遍尝人间百滋味,最是无味胜有味

无味之味

李锐

①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反是“腐肠之药”。白菜却百吃不厌,更不要说“腐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至于五味,          ,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看来只有酸,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绝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  ,无味才会  ,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惟其淡如水,故无不相调。孔子这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但终究是不能长久的。

(1)请问古人为什么又称白菜为“菘”?

(2)请问“白菜之淡”有什么特点?

(3)我们常说的“五味”是指哪五味?请将其填充到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

(4)白菜的辩证法是什么?请在第⑥自然段横线上各填一个合适的词语。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后两句。

难得盛夏好时光,上莞下簟忆清凉

清凉琐忆

项丽敏

①端午之后,盛夏的暑热如一匹金毛猛兽纵身而至,脚步所踏之地迅速蹿起灼人的热焰。

②人们纷纷逃入室内,关紧门窗,打开空调,以现代电器制造出的凉冷抵抗暑热的威逼。空调供给的冷风把室内变成了幽凉的洞穴,而室外则更如热浪滚动的火炉了。这个时候,最叫人措手不及的是突然断电。洞穴很快变成蒸笼,从笼子里跑出来又不知该往何处,不由得怀念起那个在树荫、河水、竹床、凉席上度过的充满了趣味的夏天。

③在夏天使用凉席祛暑的时代得追溯到东周之前,《诗经•小雅》里的“上莞下簟,乃安斯寝”是关于凉席的最早书写。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将凉席提升至艺术的审美境界,惊艳的忧伤,令读者在品咂文字时便生出凉意。

④玉簟是诗人冠之于凉席的美名。在民间,凉席的称呼则是朴素和直接的,草编的凉席就叫草席,竹编的凉席就叫竹席。草席是用马兰草、蒲草或灯芯草编织而成,质地柔软,凉度也较低,适合体质较弱的幼童和老人。竹席则以水竹、毛竹、油竹等为原料,将竹皮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等工艺后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竹席的优点在于透汗性好,凉度高,置身其上确有冰玉般的凉润与光滑

⑤放暑假了,孩子们像松了绑的小猴子,迫不及待地扑入山野,在河里嬉水、捉鱼,在长满野果的树上爬来爬去,或抓着一根树枝荡秋千。玩累了,就摘一片棕树叶子顶在头上回家。

⑥母亲将一张旧的大草席铺在堂前的地上,穿堂风则像穿了隐身衣的顽童窜来窜去,不停地拂动墙上贴着的年画,弄出沙沙的响动。孩子们在凉席上围坐着、扭打着,把已经破了的凉席边缘扯得更破。

⑦母亲一声令下,让孩子们停止打闹,乖乖地睡午觉时,铺在地上的凉席一下子就变硬了,仿佛有很多的小石子在凉席里藏着,硌得人翻来翻去,难受极了。这时母亲便拿过一只大蒲扇,在凉席边缘坐下,看见有不安分的孩子想恶作剧时,便竖起扇脊敲过去,那孩子赶紧闭上眼睛,假装睡着了。

⑧儿时,那张上了年岁的旧凉席,终于浸润上琥珀的光亮,成了盛夏记忆里最清凉的回想。

【注释】①上莞下簟:莞,蒲草,这里指草席;簟,竹席。

【理解式批注】

(1)第①自然段表现了盛夏    的特点。

【联想式批注】

(2)古人常爱赋予自己喜欢的事物以别名或雅称,如“玉簟”是李清照冠之于凉席的美名;  是苏轼给予月亮的雅称;  是辛弃疾称呼牛的别名。

【发现式批注】

(3)第④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从      三个方面介绍了竹席。

【赏析式批注】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链接式批注】

(5)请默写出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后两句。

毛颖一管扬正气 雪浪万卷铸书魂

书亦有道

佚名

①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书概》中这样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一管柔毫,一卷雪浪,就可以把人的精神性情清晰而又千差万别地体现在笔下,以最简单的工具,直接把握物我之真、万象之美。“天地万物之变动,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原来,书法艺术和书写者的人格性情就是这样紧镶密嵌地成为浑圆一体——艺术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性情成为艺术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

②带着这样的思索,让我们到浩瀚的书法历史中去求证,去发现那沉寂千年的墨迹背后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形象吧。

③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家世显赫,诗礼传家,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其祖上颜之推。颜真卿中年时遇上了“安史之乱”,在河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作为平原太守,他率先起兵,高举讨逆大旗,一家三十余口,先后殉国。

④安史之乱平定,颜真卿满怀悲伤地设酒祭奠死难的亲人,写下了震烁古今的《祭侄文稿》。原本一篇普普通通的祭文,居然写得那样奇崛雄健、浩气充盈,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书法极具象征性,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像他这样的忠臣良将。后人评价颜体楷书正像“关羽坐帐,正气逼人”。国人的视觉联想如此丰富,居然把方块字和人物的形象联系起来。关羽之所以能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渗透着儒家学派的春秋精义。孟子说:大丈夫当“    、威武不能屈”。关羽是忠义楷模、仁勇化身,这和颜真卿的满门忠烈、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颜真卿堂堂正正的楷书和关公那种威武不能屈的意象叠加起来,儒家学说的伦理道德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显现出来了。

⑥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作诗告诫他的子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在此,他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并告诉他的后人,在学习颜真卿书法之前,必须要先学习他的做人。

⑦古代书法的精神,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精神。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与千古人同此心的东西。我以为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注释】①鲁公,指颜真卿,因为他曾被封为鲁郡开国公,所以被称为“颜鲁公”。

(1)人们常说“书如其人”,请问“书如其人”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请问第②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文中哪四个字代表了关羽身上所蕴涵的中华传统美德?

(4)请用平实的语言翻译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诗句。

(5)积累链接:请将文章第⑤自然段中孟子的名言填充完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