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旅游资源丰富,有观音文化、皇家禅林、神秘北纬30度等。该地某市民建议市人大、市政府制定相关旅游发展计划,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市民意见后,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旅游产业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上述材料中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有( )
①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政治生活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政治生活
③政府切实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政府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为应对2009年下半年出现的新一轮“
电荒”问题,一些省、市出台了实施分时电价的措施。所谓分时电价,即在用电高峰时,提高电价,用电低谷时实行平价或适当降价。实施“分时电价”的经济学依据是
A.价值决定价格 | B.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
C.价格影响供求关系 | D.供求关系决定价格 |
“百姓有所呼,政府有所应。”20lO年3月5曰上午人民大会堂的阵阵掌声,生动诠释了人大代表对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意热点问题的反应。
材料一:针对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曲线图。
材料二:针对“蜗居”、“房奴”问题,报告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材料三:针对“反腐倡廉”,报告指出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着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强调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根据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一图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消费者在主观上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
(2)我国宪法赋予了人大代表哪些职权?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政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领导干部应如何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2009年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划纲要”自征求意见以来,社会反响强烈。
材料一:广东某校高三文科班学生围绕“规划纲要”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就势展开了关于2010年广东高考改革方案的讨论。讨论中,甲方学生认为原来的“3+X(专业)+文基”突出了X(专业)科的重要地位,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发展自己专长;乙方学生则认为现在的“3+文科综合”把政、史、地放在同等地位,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偏科现象,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材料二:十一年来,广东高考方案就有四次比较大的调整,变化急剧让人眼花缭乱。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于学生的发展,还是让它们在社会中接受检验吧,因为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请你分别为甲、乙方的学生寻找辩证法依据。
(2)有人认为,真理是主观的。请你结合材料二简要评析此观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释: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故几于道。这体现了
A.事物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B.事物自身包含的两个方面总是相反相成 |
C.客观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
D.要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的价值取向 |
广东打破“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伴随增速放缓”的惯例,2009年GDP,增长仍保持了9.5%的高速。其主要原因是,广东提前调整了经济结构,化金融危机为“广东之机”。这表明
A.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B.人类能够科学地运用规律造福于社会 |
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总是统一的 |
D.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事物的全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