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翻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別,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卻依然停滯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
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入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 B.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
C.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哈默作为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哈默、福特之所以能在苏俄开设工厂,主要是因为
A.苏维埃政府颁发《和平法令》 | B.苏维埃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 |
C.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 | D.苏联推行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模式 |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A.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 B.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 |
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 D.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
一位学者形容16世纪的西班牙:“就像一张巨人之口,在吞进食物,咀嚼食物,仅仅是为了把它送进器官,除了经过的气味和偶尔粘在牙齿上的碎屑之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上述“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主要是指()
A.没有发生“价格革命” | B.没有经受文艺复兴的洗礼 |
C.没有受到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冲击 | D.资本主义工商业没有发展起来 |
在辛亥革命期间,民间有着“剪辫子就是革命,革命就是剪辫子”的说法,这形象地反映了
A.人民大众对辛亥革命成果的怀疑 | B.辫子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核心问题 |
C.风俗变迁与政治变迁是一体两面 | D.革命启蒙思想的传播广泛而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