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依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
(2) 国共前两次合作以破裂而结束,带来什么严重后果?(2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联合国的成立 抗日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前,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管理新中国比作“进京赶考”。五十五年之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我们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
(1)新中国建立前夕,即将在全国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总任务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议、提高执政能力,要求全党必须保持怎样的作风?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了自身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在思想理论、经济建议、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方面,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哪些成功的经验?
(3)你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有何重要认识?

古今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
(2)北宋、明、清各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
(3)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贡”,而不削发登。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以与琉球、高丽外国相比”,拒绝郑氏请示。
——中国通史全稿
材料二: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在对日宣战时声称:“所有一切条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2年11月3日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宣布:“中国应收东北,台湾及琉球。”立法院长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决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
材料三: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台湾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人为限制被打破,台湾岛内回大陆观光、定居、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已成为台湾商品的主要市场。但是台湾的陈水扁当局不顾岛内人民的强烈反对,千方百计阻挠两岸的民间交往,攻击台商到大陆投资是“出卖台湾”,并导致当前两岸间的“三通”必须绕道香港、澳门,两岸间的直接“三通”迟迟不能实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对郑氏集团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收复台湾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并对其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告台湾同胞书》还宣布了什么方针?谈谈你对台湾与大陆统一前景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阅读下表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卓君
烟台
西人饮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83
友人
金华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介绍具体方法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其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适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注:《格致汇编》是晚清最早的一份专门性的科学杂志,创刊于1898年。
材料二: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说明:1905年前后,中国有人仿造了木制自行车,这种自力更生的成果很快就被引起的金属自行车淹没了。







图二说明,清朝末年,西洋的自行车和东洋的黄包车选后进入中国,当时的自行车只是达官贵人的奢移品。


材料三: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采轿日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材料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家孝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讲话
材料二: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成员,国际法已经要求国际社会的各成员国对人权给予一定的保护。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人代会正式通过“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将“人权”写入宪法,表明以人为本成为国家的价值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懦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发展所做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中国建立至1954年,我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哪些制度?分析材料二中的重大举措有何现实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