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材料四: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
材料五: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
材料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家孝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东西。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讲话
材料二: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成员,国际法已经要求国际社会的各成员国对人权给予一定的保护。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人代会正式通过“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将“人权”写入宪法,表明以人为本成为国家的价值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懦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的发展所做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新中国建立至1954年,我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哪些制度?分析材料二中的重大举措有何现实意义?
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威灵顿将军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当时英国做了一个调查,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民众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破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和《国富论》一起打败了拿破仑。
——新华网2008年9月19日《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1)据材料一,英国民众认为“《国富论》的作者和《国富论》一起打败了拿破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二领导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丘吉尔在大选中败给了工党领袖艾德礼,丘吉尔觉得自己永远不能原谅英国的选民。艾德礼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承诺迎合了选民。仔细观察下图。
(2)据材料二分析,丘吉尔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艾德礼竞选获胜说明了什么?此次选举结果,如果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中国30年奇迹的动力,我想可以把它归纳为四个创新。第一个创新就是观念创新、理论的创新。第二个创新是制度创新。第三个创新是市场创新。第四个创新是技术创新。
中国需要不断地转型。第一次转型是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从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现在需要第二次转型。应该转向制度建设……作为政府,其职责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而制度恰恰是一个无形的公共产品,因为有了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激励机制。有的是创造财富,有的是转移财富,有的是掠夺财富。众多的制度安排,不可能靠企业去解决,必须得靠国家行为来调整和解决。明确了这一点,进行制度建设就会降低国家的制度运行成本,也会降低所有人的风险。
——2008年12月8日《瞭望》文章:胡鞍钢眼中的两个三十年
(3)据材料三,胡鞍钢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依据材料说明你的理由。
(4)就材料一、二、三所提供的情况开展综合探究,请你命制一个合适的题目。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概述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
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 |
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
2. |
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
3. |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 |
4. |
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