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6 分)
公元 1500 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
——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 公元 1500 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 ” 后哪两个国家首先崛起为世界大国? (2分 )
(2) “ 九个世界性大国 ” 在近代化的历程中,说说英国为什么能在19世纪崛起。
(3) 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布满艰辛,使日本和俄国成为大国的里程碑式的事件分别是什么 ?(2 分 )
(4) 纵观 “ 九个世界性大国 ” 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3分 )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央电视台政论片《复兴之路》,为我们展现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的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阅读下列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生的共和国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使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农村则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先后共使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
材料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由此开始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材料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1)材料一中“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依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哪一文件进行的?此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个方面?为什么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做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

如图,西藏是祖国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仔细阅读下列有关西藏问题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5月23日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和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材料一反映了那一历史事件?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中的首席代表是谁?
(2)这一事件有何意义?
材料二:西藏自治区乃东县人大代表索朗顿珠说:“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我家和西藏百万农奴一样翻身得解放,享有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克松村现有202户、1700人,每户都盖了新房,每两户就有一部手扶拖拉机,全村还有100台小型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等机器设备,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3)索朗顿珠所说“民主改革”使西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的体现?藏民“享有充分的政治经济权利”是我国实施的哪一制度得以保障的?

探究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多样性,改革始终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相伴。数千年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相互更替、影响的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中国历史上进行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以郡县制为重点的封建改革家是谁?这次改革对秦国产生了什么重大的影响?
(2)改革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吸收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制度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史上哪次改革具有这种性质?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7世纪日本或8世纪的西欧分别有一次著名的改革,请写出他们的名称。当时日本力主改革的大臣和西欧的宫相分别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日本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和启发。

分析说明题
古代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经过张骞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都传到了西方。
——摘自丝博网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做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的路线?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自《魏书》
(3)民族大融合,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英国哲学家培根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入欧洲曾经这样评价“它们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简述指南针传入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十一二世纪,西欧城市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起初,琅城市民用巨款向城主赎买了自治权,但城主挥霍掉赎金后,背信弃义地取消了城市自治权。被激怒的市民拿起武器,进行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后来,从市民阶层中分化出富裕市民和银行家,这些人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
(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什么现象?
(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问题?
(5)材料二叙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6)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什么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