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销日货,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 |
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
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
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
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
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
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
下列表格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国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英国(1851年)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1851年) |
约3600 |
75% |
25% |
中国(1851年) |
约43200 |
89% |
11% |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C.西方侵略延缓了城市化 D.东西方城市化差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