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 1895年,康有为上光绪书强调的是
A.着眼世界局势,积极进取变革 |
B.冲破列强阻挠,维护中央集权 |
C.建立宪政体制,重振天朝辉煌 |
D.利用列强矛盾,消除强者威胁 |
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 B.商品经济发展 |
C.小农经济兴起 | D.家庭手工业产生 |
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日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州)、漳(州)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A.泉、漳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 B.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 D.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
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
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强大的诸侯国
A.起到了拱卫王室的作用 | B.扩展了天子的统治范围 |
C.有效抵御了外族入侵 | D.冲击了当时的分封制度 |
“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
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