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井田制开始瓦解 | B.商品经济发展 |
| C.小农经济兴起 | D.家庭手工业产生 |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 A.礼仪与政治分离 | B.从人治到法治 |
| C.国家管理制度化 | D.为民主政治奠基 |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
|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 B.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
|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 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 B.君主集权加强 |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文中的“它”是指( )
| A.太学 | B.书院 | C.察举制 | D.科举制 |
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 )
| A.君主专制制度 | B.监察谏议制度 |
| C.中央集权制度 | D.科举选官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