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它们害怕外国‘共产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是一对类似的魔鬼,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必须以新的严正态度来对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对外政策的差异 | B.领导集团政策的不同 |
| C.中美综合国力的差异 | D.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
|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
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 A.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
|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
|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
| D.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它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甚至只要巴伐利亚、萨克森和符滕堡三个邦联合起来就可以否决对其不利的议案。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
|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
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
|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
|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
|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
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上述材料意在表明
| A.辛亥革命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 B.袁世凯制造“宋案”影响恶劣 |
|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失败 | D.中国社会结构复杂难以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