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的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那么为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的事件是什么?
(2)“九个世界性大国”在近代化的历程中,英国是在什么事件后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道路布满艰辛,俄国成为大国的里程碑式的事件是什么?
(3)在英、法、美、俄四国的近代化历程中,从资产阶级斗争的对象上讲,哪两国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纵观“九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界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结束了战后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两极格局告终。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战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别签订的主要条约是什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时,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有什么积极作用?
(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西欧各国为提高国际地位,促进经济政治一体化成立了什么组织?
(4)“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你认为当今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还有哪些?
(5)我们青年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西部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松赞干布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材料三: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针对“北方边境战争不断”采取了哪些措施?西汉时期“西部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二中所体现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唐朝与今天哪一少数民族的关系?体现了当时统治者怎样的民族政策?
(3)材料三所反映的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什么新的民族?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什么制度?
(5)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两千多年民族关系的发展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地区经济强劲发展。追溯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材料三:1979年,深圳还只是南方沿海地区一个贫穷的小镇。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00多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5万元。深圳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如最早建立“劳务市场”“原料市场”等,闯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在什么时候最终完成的?
(2)进入近代,南方也是洋务企业和私营企业创办最早和比较集中的地区。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在南方地区所办的洋务企业两例。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并请你说说经济特区主要分布在哪两个省。
(4)纵观南方经济发展的历史,请你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材料三: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给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哪一内容体现了该条约大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请指出该国的名称和成立时间。并分析十月革命的爆发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什么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哪一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加哪一国际组织共同抗击轴心国集团?请用史实指出美苏两国在政治、军事的合作各一例。
(4)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的时候,当世界沉浸在喜悦与悲伤、希望与绝望、激情与冷漠之中时,一个巨大的历史命题重新摆在人类面前:怎么样才能避免这一切重演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