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然推之太后之心,未必不愿皇上能励精图治也,未必不愿皇上天下财富民强也。至法当变不变,未必有成见在胸也。
——摘自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学者马勇认为:晚清政局的糜烂,不能完全怪罪于统治者的错误政策,而是历史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把中国的失败都夸大到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无疑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慈禧只是在她的历史角色上做了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有哪个伟大人物能够在这样的思想酱缸中励精图治,挽救大清这艘在怒海惊涛中下沉的破船呢?
——《慈禧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慈禧太后在变法中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其主要观点。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六十年前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
(1)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说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逐步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其实质是什么?

14-18世纪,欧洲先后出现了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各是什么?试结合其兴起的背景,分析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区别及联系。

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

1921年苏俄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决定巩固农民经济,对中农、力量单薄的农民以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减免税收。如按余粮收集制,1921~1922年应征收粮食4.23亿普特(1普特约为16.38公斤),改行粮食税后实际征收2.4亿普特。试分析粮食税较余粮收集制的进步之处和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