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此处所说的“这个时候”应当是(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
C.20世纪40、5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
中国考古界对安徽阜阳地区双古堆墓葬进行发掘清理后,根据墓葬中出土的漆器、铜器上“汝阴候”铭文和“十一年”纪年,对照《史记》、《汉书》,确定双古堆为西汉第二代汝阴候夏侯灶及其妻子的墓。这表明()
A.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前提 |
B.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多方面印证 |
C.历史记载比考古资料更具可信度 |
D.历史记载与考古资料的记录一致 |
以下是苏联时期的政治笑话,该笑话讽刺了苏联()
“爸,您能给我套车钥匙吗?”
“好,别丢了,儿子,七年之后我们就会领到车!”
A.片面发展重工业 |
B.忽视轻工业的生产 |
C.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消费品紧缺 |
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
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斯大林体制 |
C.赫鲁晓夫改革 | D.新经济政策 |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是()
A.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渡过经济危机 |
B.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施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增强经济实力 |
D.实现工业化,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 | 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 |
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 |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