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事业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平原游击队》中塑造的日本侵略者十分狡诈、冥顽不化,1970年翻拍的这部电影中的日本侵略者形象则是猥琐、惊惧,抵抗也仅是象征性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历史的再现 |
B.电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政治生活密切相关 |
C.日本侵略者形象的变化源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
D.中国电影工作者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出现了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 )
A.传统戏曲失去群众基础 |
B.样板戏适应百姓需求 |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
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 |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 B.昆曲名剧的涌现 |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
有位名人曾说:“90岁时实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这不是梦想,是我的理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是“大跃进”时期的口号 |
B.这种说法说明社会上形成了严重的浮夸风 |
C.这是新科技条件下水稻杂交的新目标 |
D.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