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
2005年7月胡锦涛访问俄罗斯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共同宣布,为全面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双方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中俄两国元首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国人民探索救国的道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毛泽东曾经讲了一句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俄国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开辟了中国新的革命道路。
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借鉴俄国经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道路的?
材料二斯大林认为:从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苏联不应该走这条旧路。苏联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斯大林认为必须采用行政手段保证多积累多投资。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现代史》(下册)
(2)依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哪些做法与苏联相似?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下两图分别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
图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图二:一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根据上述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工业结构看,两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2)从地域分布上看,两个时期我国工业发展又有什么相同点?原因是什么?
(3)上述对工业结构和工业地域分布的分析,对我国的工业发展有何启示?
下表是某个家庭1970年的有关材料,阅读后写一篇18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由表及里,连贯成文。
票证名称 |
配额 |
票证名称 |
配额 |
粮证 |
大人27斤/月 小孩17斤/月 |
豉油票 |
1两/人·年 |
食油票 |
3两/人·月 |
煤油票 |
5两/人·年 |
肉票 |
5两/人·月 |
肥皂票 |
2块/人·年 |
鱼票 |
5两/人·月 |
火柴票 |
5合/人·年 |
豆腐票 |
1斤/人·月 |
布票 |
3尺/人·年 |
豆豉票 |
1两/人·年 |
棉花票 |
1斤/人·年 |
白糖票 |
1斤/人·年 |
老红军特殊供配
中秋 |
春节 |
||
月饼 |
4个 |
腊肉 |
1斤 |
香烟 |
1条 |
香烟 |
1条 |
茶叶 |
半斤 |
茶叶 |
半斤 |
鸡 |
1只 |
鸡 |
1只 |
鸭 |
1只 |
鸭 |
一只 |
每月买二次,每次一斤,买肉时尽量买肥一点的,母亲把肥瘦一起切成碎末在锅里煎出油,把油和香喷喷的肉碎分开装好,煮菜时放些猪肉和肉末,要分好几天来用,每餐菜盆里难见肉末,但也能食肉味。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三:建国初期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的变化统计图
材料四:(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许多重要的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得到保证。……同时,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需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简述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依据材料四分析这种变化的必要性。
(4)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国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应走什么样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1923年,经历了中国早期近代化大半个历程的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念》一文中写道:“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这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地,试看这五十年的美国如何?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这五十年的俄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苦乐不等……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请回答:
(1)上文中“这个五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重大“进化”?
(2)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中国又在哪些方面“惭愧无地”?
(3)造成中日双方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