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得因中国状况,趁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成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
(一)任何办法为自己利益起见,欲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城内,获取有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
—摘自《九国公约》(1922年2月6日)
(1)《九国公约》是在哪个国际会议上签署的?(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条约造成的影响。(2分)
材料二 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大批美国青年自愿来到昆明,加入美国退役军官陈纳德组织的飞虎
(后改名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1942年4月,滇缅公路完全被日军封锁,中国抗战急需的武器和物资只能从印度空运至中国昆明(吴家坝机场)。这条航线全长约1100千米,需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等20多座高山,被世人称为“驼峰航线”。据统计,在整个驼峰空运中,共运输抗战急需物资近百万吨,中美两国共损失飞机500多架,有1500多名飞行人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摘自云南教育出版社《昆明历史》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2分)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领争人都认为有必要改善两国关系,实现双方关系的正常化。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国际形势”。(2分)
(4)结合中美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谈谈你的认识。(2分)
下列两段材料是关于日本再次修订教科书的资料:(4+4+2=10分)
材料一日本在1997年使用中的5种教科书记述有日本军队在中国北方地区为消灭抗日势力而实行“三光政策”(日语为“三光作战”,即烧光、杀光、抢光),新版教科书记述有关内容的则只有一种。
材料二关于南京大屠杀,1997年版教科书的记述是“占领了首都南京,据说当时杀害了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约20万中国人”。新版教科书则有4种把被杀害人数改为“大量”,其中有两种新版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南京事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三光政策”发生在哪场战争中?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取得重大胜利的是哪次战役?
(2)材料二中提到了南京大屠杀,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你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何年何月?屠杀无辜军民多少?(2分)
(3)假如你是中国的外交官,对日本修订教科书等美化侵略的行径,将如何面对?
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4+4+4+2=18分)
材料一:……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做出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这次事变。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材料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面对这种形势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1945年8月,蒋介石在短短的十天之内一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材料一这一事件发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事件发生后中共方面派谁出面调停此事?
(3)材料二中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
(4)在上述两事件中,国共双方分别就抗日、国内和平两个问题达成了一致。“一致”达成后的落实情况分别怎样?
(5)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4+4+4=12分)
“109年(1840~194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北京天安门,曾在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1949年的秋天,它终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1)“109年沧桑巨变”,其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什么运动?
(2)“1900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1919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指什么?(4分)
(3)中国近代百年沧桑,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特征。从百年沧桑巨变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 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 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 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说明唐朝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
(2)此河开通有什么目的?
(3)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4)开通此河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