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和平交往一直是主流。但是两国关系也一直恩怨纠结、纷争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1)列举日本来华的留学生和遣唐使中,为中日交流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列举日本历史上走向封建化的重要改革。
材料二:战争的导火索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使清朝出兵朝鲜。
(2)材料二中提及的战争对给中国领土主权、历史发展各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材料三:2013年11月,中国公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一时间日本反应过度,频繁出动军机闯入识别区,拒绝承认。甚至鼓动国际社会联合抵制,而日本自己早在44年前就已经划定防空识别区,最近距离我国领土只有130公里。
(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部队成立于何时?我国国防建设中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是什么?
材料四:日本操纵所谓钓鱼岛国有闹剧以来,中日关系一度跌入低谷,中日陷入紧张的冲突对抗。2014年也是农历甲午年,日本岛内有势力在叫嚣又一次甲午战争即将到来。
(4)你认为这次中日之间还会爆发新甲午之战吗?说说你的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之际,洋务军事工业雇用工人约10800人;洋务民用工业雇用个人约8000人;洋务矿业雇用工人约20000人,总计约为39000人……1843年至1893年,中国城镇人口由2072万增加到2351万,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至6%。近代城市的数目在增加。河北的唐山,河南的焦作,湖北的大冶,江西的萍乡,台湾的基隆等地,正是洋务派在那里采新法开矿,才发展为近代城市。
材料二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业税收入
其它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城市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有什么变化?说明这一变化与上述运动之间的关系?
(3)请举出一个这场运动中所创办的民用企业,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场运动的认识。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观察上述四副图片,请把它们分成两类,并指出这两类图片内容分别承载了什么文化?
(2)请根据你分类的情况,任选其中一类,说明其建筑之间有什么传承关系?
(3)请再举一例河南境内与图三文化渊源相同的遗存。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英国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想,启蒙思想家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不是神……""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对法国启蒙运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18世纪中后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欧洲,波及到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材料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贴近,如此便利,如此全面地感知世界文化的丰富。在新形势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化而孤立地发展。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引进来,大胆、主动、积极地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并使其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必要养分;另一方面,要大胆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世界分享自身优秀的文化成果。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在英法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过程中发挥的共同作用是什么。19世纪,欧洲、美洲许多国家成功践行了启蒙思想,其主要史实有哪些?
(2)材料二划线句子反映了一种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3)据材料二,推断"引进来"" 走出去"的必然结果。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探究问题。
材料一: 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派尔认为:"国际舞台上谁独占鳌头,日本就会出于自身利益跟谁结盟:1902年到1922年追随英国,1936年到1945年追随德国,1952年起则紧跟美国。"这其实点出了日本百年来惟一不变的就是其实用主义立场。"
材料二: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一文,日本从此开始"脱亚(亚洲)入欧(欧洲)"进程。2009年日本政治家鸠山由纪夫在《纽约时报》发表《日本的新道路》一文。他认为:日本不能忘记自己'亚洲国家'的身份";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中国经济的规模将超过日本,目前存在领土争端等问题,无法通过谈判得到解决;欧盟的经历告诉我们,地区一体化能够化解领土争端。
材料三:2010年,日本将世界经济第二的"宝座"被中国占据。2012年中日韩GDP加起来的总量占世界的份额已达到21.37%。和美国所占21.89%的份额相差无几。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到2020年,中国GDP预计要比2010年翻番,中国的人均收入也将会达到8800~12000美元。届时,"中国世纪"才具有现实意义。
当东亚特别是中国崛起时,"脱美入亚"--十年后(2023年)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
---以上均摘编自杨晋《"普遍崛起"下的东亚》,载《世界知识》2013年第20期
(1)材料一、二表明,1952年日本选择了由"脱欧入亚"到"紧跟美国"。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国际社会的那些状况使日本作出了这一选择?
(2)材料认为,2023年"脱美入亚" 也许会成为日后日本政客的现实选择。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时期(1875~1908年),虽然政府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支出却增长得更快。1899年,清政府的开支高达1.01亿两,而当年总收入为8840万两,其中2400万两即占总收入的30%,用来偿还外国贷款,从1874年至1911年间,根据合约,政府借款为1.714亿英镑(约10.83亿两),到1911年,清政府垮台为止,共偿还了3230万镑(约2.04亿两),还有1.39亿镑(约8.78亿两)未偿还。这种以借钱来偿还以前贷款的方式,使清政府陷入了一个无望的泥沼中。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抗战已使中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抗战后一度恢复,可是内战使经济又迅速恶化,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财政金融极度混乱。以国统区米价为例,1947年1月初,每担为6万元,6月份涨至50万元,7月份又涨至65万元。物价飞涨,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工薪阶层,如教师等。……最终导致国统区经济走向崩溃。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表明清朝末年政府财政收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经济走向崩溃的主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经济状况对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造成的共同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