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教授。1949年10月生,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苏北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南京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2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苏省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现在名为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任教……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对他的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为他人生的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他成为教授至关重要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他少年时期的受教育权利,为后来的深造打下了基础 |
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 B.变法维新 |
C.共和革命 | D.民主科学 |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提出 “转石效应”的观点,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实际变革中,带来“转石效应”的思想主张是
A.君主立宪 | B.民主共和 |
C.中体西用 | D.民主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