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刺史的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以六条问事”。……“六条问事”是:第一条,势家豪族土地数量和住宅规模超过制度规定,依仗财大势强欺凌贫穷弱势者。第二条,“二千石”不按皇帝命令办事,不遵守法律制度,背公向私,假借诏令以牟私利,损害百姓利益,掠夺民脂民膏,聚敛财富,为非作歹。第三条,“二千石”不认真查明疑难案情、草率定案,胡乱杀人、怒则乱罚。喜则乱赏,烦扰苛暴,残民以逞,为百姓所痛恨,弄得天怒人怨,山崩石裂,灾异妖言并出。第四条,“二千石”选人用人不公,嫉贤妒能,压制人才,任人唯亲,亲近信用顽劣奸诈之徒。第五条,“二千石”子弟仗势逞威摆阔,干预公务,染指司法,向主管人员请托。第六条,“二千石”不讲公德,不顾体统,低三下四地巴结豪强,贿赂公行,破坏政令。(汉代郡守、国相年俸二千石谷物,所以常称他们为“二千石”)。
——摘编自田九川《历史上的“刺史巡视制度”》
材料二 据《世法录》记载,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御史雷励误把良民判为徒罪。明太祖查获其事,责之日:“朝廷能使顽恶慑伏,良善得所者在法耳。少有偏重,民无所守。尔为御史,执法不平,何以激浊扬清,伸理冤枉?徒罪尚可改正,若死罪论决,可以再生乎?”并命法司论雷励之罪,以示警戒。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宣宗又特谕都察院:“朝廷设风宪(掌管监察的御史),所以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近年以来,未尽得人,妄逞威福,是非倒置,风纪废弛。令吏部: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选授)风宪。凡监察御史有缺,令都察院堂上及各道官保举,务要开具实行,移咨吏部,审察不谬,然后奏除。其后有犯赃及不称职,举者同罪”。
材料三  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刺史巡视监察的对象、内容。
(2)提炼材料二中明朝有关监察方面的主要信息。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说明。(不得摘抄原文)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
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
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
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成
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
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
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
在科举方面首先就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实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象蜘蛛网,
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
由。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
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
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英]戴维·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
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
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
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
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
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
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
请回答:
(1)“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
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

(4)根据材料三,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1954年《宪法》中
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
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
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
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
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
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
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
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
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
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
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
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
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
(2)材料二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4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4
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4分)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
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
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
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
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
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谁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两个著名思想主张是什么?
(3)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请
列举两个。
(4)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
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