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觉非等译著《西方文明史》称“梭伦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梭伦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梭伦在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则”体现在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③组成“四百人会议” ④所有公民都可通过抽签选举成为陪审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 |
年代 |
|||
1949—1966 |
1967—1976 |
1977—1986 |
1987—1996 |
|
家庭出身 |
26.6 |
28.8 |
12.66 |
15.6 |
政治面貌 |
30.5 |
23.5 |
l5.5 |
l3.9 |
学历 |
10.6 |
11.7 |
12.6 |
25.3 |
依据该表,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发生怎样的变化?
A.由重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到更重视学历B.由重视政治生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择偶标准越来越自由,择偶选择多元化 D.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学历都重视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商业信息 | B.娱乐大众 | C.宣传政治主张 | D.报道国内外大事 |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
B.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
D.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
C.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
B.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C.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