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
|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
“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世人统称徽商为“朝奉”。徽商不愿被人们称为“老板”,本质上说明()
|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 B.走官商结合的道路 |
| C.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 D.徽商虚伪狡诈的表现 |
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 |
| 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
| 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 |
| 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 |
古代中国钢铁冶炼铸造技术发达,质量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钢铁冶炼铸造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铁器的国家 |
| B.公元1世纪时即创造出自然力鼓风冶铁的方法 |
| C.北宋时冶铁已开始使用煤炭作原料 |
| D.铁业官营制度是中国冶铁业辉煌的根本原因 |
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 B.自给自足 |
| C.脆弱性 | D.连续性 |
发生在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由一小批年轻人发起,发展成全美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并蔓延至欧洲,引发对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反思。其中有一些人认为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开始反思,因而产生了一股 “重新发现”马克思的激情耐人寻味。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经济危机的发生说明资本主义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 B.这种现象说明经济危机下西方社会普遍向往社会主义 |
| C.这种现象说明西方社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出现 |
| D.这种现象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引起人们的进一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