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维新思想的历史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经济工业化 B.政治民主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技现代化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A.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官吏任免权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C.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D.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日本)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抢走了。”列宁论述的哪一次战争的结果

A.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俄战争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的主要原因是

A.军情紧急,无暇顾及 B.该书和农民政权没有必然联系
C.太平天国将领排斥西方文明 D.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