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指出: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现代丝绸之路》
(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宫城,东西4里……皇城,东西5里,115步……城市,总110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54坊及东市……街西54坊及西市。”
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广东佛山镇“……晨,街西坊工聚之……织造老板供给纺工棉花二斤,收回棉纺一斤”“织造各种布匹,工人共约五万人,工作需要紧急时,工人就大量增加。仅此地约二千五百家织布工场……远胜苏杭”。
——《手工业发展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
(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情况?通过材料三和前两段材料的描绘,你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有何认识?
明清之际,手工业领域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有利条件有哪些?新的生产关系为何最终未能引起中国的革命性变化?
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繁荣。试用这一观点阐述唐朝、北宋、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大棉,产自海南,诸种植制作之法,渐渐北来。江淮川蜀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北,被服渐广,名曰“吉布”,又曰“棉布”。其幅匹之作,特为长阔,茸密轻暖,可抵缯帛……且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获,比之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曰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茧况不足,而裘褐之费,此最省便。——王桢《农书》
材料二: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挚花,各有其法……人际手脚,竞相座位,转货他郡,家既就殷。
——《南村辍耕录》
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亩五至十亩者,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卷78
材料四:松江旧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明神宗年号)以来,用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云间据目》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我国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
(2)结合个人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谈几点历史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商君书》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是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书》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政策是什么?你认为当时实施这一政策是否合理?为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商业与农业关系的?汉代在对待商业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政策?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持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4)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有以下几种观点:有利或者有弊;利弊参半;不同时期各有利弊。上述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