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古代汉语学习中的词汇问题》,完成小题。(共11分)
古代汉语学习中的词汇问题
①学习古代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越强。在这一点上,学习古代汉语和学习外语是一样的。而和学习外语相比,学习古代汉语更需要强调古代汉语词汇。古书读不懂,主要受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但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差别不特别大,因而在学习古汉语时,懂古代汉语词汇比懂古代汉语语法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能掌握一批古代汉语词汇,大致上就能看懂一般难度的古书了。
②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古代汉语词汇呢?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什么变化,就不必再学习了。但还有两类词语,需要我们下工夫学习。一类是古代汉语中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词语。如“罾”(鱼网)、“爨”(烧火做饭)等。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这两类词语都需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尤其值得注意。像前一类词语,我们在阅读古书时根本不认识这个字,那就会通过查字典来弄懂它的意思,一般不会发生错误。而后一类词语,因为现在还在用,而意义却已有所不同,我们在看古书时很可能拿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结果就理解错了。
③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当然要下苦工夫,但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词汇和词义的系统性,就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词汇。
④词义是有系统性的,一个词的多个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词的几个意义里面,一般总有一个本义,其他的是引申义。本义是一个词最早的意义,一般说来,这就是它的字形反映出来的意义。例如,“行” ,由甲骨文字形可知,其本义是 “道路”,其他的均为引申义,由“道路”引申出“行走”是很自然的。“行走”是人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也可以叫“行”。而由此又产生了一个引申义“运动、运行”……如果这样以本义为纲,按照词义引申的系统把各个引申义贯穿起来,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就不再是孤立、分散的了,而是有系统的,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
⑤词汇也有系统性。比如,同义词和反义词就是词汇按照词义相同和相反形成的系统。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同义词或反义词联系起来掌握。
⑥学习古代汉语词汇还需要懂得词的“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的关系。
⑦词典意义是从众多的句中意义概括出来的,但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有时会有一些差距。比如,“降”的一个词典意义是“降低”,但用这个意义来翻译“未尝稍降辞色”就不很切合,在这个句中,“降”的意思是指“放平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句中意义,这些句中意义不能一一收入词典中去,而只能概括成为词典意义。反过来,用词典意义去解释各种句子中的词,也不能生搬硬套,而需要根据上下文作适当变通。
为什么学习古代汉语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
答:       
下列各项中,本文没有涉及到的说明内容是哪一项?请将其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A.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异同
B.古代汉语词语的本义与引申义
C.古代汉语的词义和词汇都具有系统性
D.古代汉语词汇和语音的关系

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分别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借助第②段的相关知识,说说这段文言文中哪个词应该重点掌握,为什么?
答: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字的一个义项是“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和“为宫室、器皿、人物……”中的“为”都是“做”的意思,但在翻译句子时我们会把它们分别译为“筑造” 和“雕刻”。
上面这个例子最适于补充到选文第④、⑦段的哪一段里去?结合该例说明理由。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________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低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委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曲剧和越剧。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1.给第①段横线处填入一词(滋润、滋养、浸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1.为什么要喝会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为什么用“一定”?猜想一下是怎样的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这句话中的“巴结”一词有什么特点?这句话描写了阿标叔什么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上文的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紫阳腰
方英文
  周末无事,车游紫阳。小时候就喝紫阳茶,年至半百竟未去过紫阳,不够意思啊。紫阳在汉江边上,猜想是很通达很便捷的。没想到实在难走!坡陡弯急,一山爬过又一山,好在翠色染目白云亲颊,别有一番俗外之雅。翻过三座山,眼底终于浮出一个城,火车的闹,船笛的叫,顿时没了清净。细看紫阳县城,果然是重庆的浓缩,看不见碟子大的平地。怎么办?山腰上凿一个凹,凹处凸起一栋楼。就这么锛石凿凹,就这么起房凸楼,硬是在夹江的山腰上,锛凿叠垒了一个城。所谓的码头城市,压根儿不在乎有无平地,但求两河交汇,能把舟楫勾留缠绵住。浩浩任河,正是在此融入汉江的。
  想不出如此一个城怎么生活,大概吵架也拉不开距离,吵着吵着就勾肩搭背了,干活时则又需要捆上安全绳吧。待到进得城里,但见街道逼仄车辆单行,却也店铺比邻,色彩炫耀嗅觉缤纷。及至日落西江夜色袭来,忽见城灯哗然绽放。时值秋老虎季节,人们简上衣而短下裤,为的是让胳膊腿儿尽可能地吐热纳凉。尾随人流浪进商场,再踏梯而上,发现商场顶部竟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如此叠屋架床式的建造格局,简直一个香港袖珍版!顺音乐声溜达过去,见人们围一个圈子。圈外踮脚看圈里,呵呵,一群女子练健美操哩。她们抛甩着纤媚的臂腕,扭动着柔细的腰肢,展示着风致的身段;脚一跺,腰一侧扭,臂一斜扬,头发就抛上月亮了
  夜里看一个资料,上面说:“紫阳腰,汉阴脚,安康女子爱做作,要看水色下白河。”紫阳、汉阴、安康、白河,是安康所辖的四个县名。当然安康如今叫市了。人生之美,十之八九由女性呈现,所以每一个地方,都把当地女性美的特点,以歌谣的形式提炼出来四处传播。而女性美的具体表现,当然是以身段最为紧要。身材之标致婉约,则绝对依赖腰肢的拿捏烘托,如此才叫一个动人。何以动人呢?细柔也。紫阳女子何以生出如此之腰呢?
  次日早起遛街,似乎得了答案。总是遇见一些女子挑着扁担,忽忽闪闪地来了,忽忽闪闪地去了。两个担笼里,是白嫩的豆腐,是带露的青椒,是拖泥的新藕,是出江的鲜鱼。忽闪忽闪而来,营养于客官;忽闪忽闪而去,生计于家庭——终于忽闪出一腰的风情与柔韧。
  返回时选了一条新路,更觉得这个汉字“腰”,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路是依旧忙着拓,车是依旧不住地停。好在村村通了水泥路,绕道便是。实际上无村可言,因为紫阳人家,一概散布于山之腰岭之凹。那些粉墙青瓦或者石板房,如一栋栋达官名流的别墅,落座于青坡,半隐于绿峦,恰如次第展开的山水长卷,新意频出却也可以四字概括——山腰人家!坡是这么陡,劳动的间歇,估计站着就能睡着,反正躺着跟站着没啥两样。如此之地,竟不时见到三五块石头拦一巴掌小塘,居然就荷叶田田蜂蝶频访了呢。至于竹子,此等俊逸灵秀之物,更是家门掩映垂瓦叩窗。所以这里的狗不咬人只摇尾,充分体现了淡泊无争的“竹下之风”。然而有些却是要争一争的!于是,山腰上长大的女子和汉子们,就人人成了好歌手。
  紫阳一名,出自道家。道家是中国唯一固有的宗教,汉江是汉文化最核心的源泉之一。道家以水为善,以茶为慧,以山为美,以歌为雅。落日岭上,渔火江中,朝晖夕阴大自在,不知功名利禄为何物。紫阳和紫阳人有如此怀柔万物和谐自然的情致,真是难得啊!
(选文有改动)
1.请从文中找出对紫阳独特的人文风貌、人情人性最有概括力的四个字,写在下面的方格中。
□ □ □ □
2.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了紫阳女子身姿、动作、性格上的什么特点?请分别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似乎得到了紫阳女子何以生出如此之腰的答案。作者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二段中两处加点的文字,写出了紫阳城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觉得“汉字‘腰’,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成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成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高邮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善于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5.为什么“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加点词语有什么深刻意义?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怎样理解作者贬别处的鸭蛋“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腔吼起来
张格娟
  在秦水岭村,方圆几百个村落,没有人不认识秦天奇的。
  秦天奇,说白了也就是一个民间的戏子,一个走乡串户演皮影戏,吼秦腔的艺人。
  说着说着,秦天奇也老了,还是先说秦天奇的女儿香伶吧。
  那个严寒的冬天,天刚蒙蒙亮,16岁的香伶就开始在院子里偷偷练功了。正练到火候时,西屋里传来了老爹急促的咳嗽声,她翻身跃起,急步跑到父亲炕头前。她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偷偷地练习秦腔。
  秦天奇看到女儿绯红的小脸,喘着粗气问道:“香伶啊……你,你这么早在院子中踢踢踏踏做什么呢?”
  香伶躲闪着父亲的目光说:“爹,我在侍弄花草呢。”老爹爱怜地拉过香伶的手说:“闺女啊,怨老爹没本事,唱了一辈子秦腔,演了一辈子戏,到头来仍然是一个高级叫花子。去学一门手艺,千万别学你爹去演戏啊!”香伶流着眼泪没有言语。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爹演了一辈子秦腔皮影,日子却过得相当凄苦。直落到如今病入膏肓了,也没钱医治。当年,爹的皮影戏班,吼着秦腔辗转南北,曾经名噪一时,威震八方啊。
  可是,香伶两岁时,娘受不了日子的清苦,扔下香伶和吼秦腔的爹,跟一个南方养蜂人走了。
  自从娘走后,慢慢长大了的香伶,几次三番的让爹教自己唱戏,爹都不肯。爹说了,闺女,爹吼秦腔已经走火入魔了,不能再让你受这份罪了,干点别的吧。
  香伶没有听爹的话。爹在演戏时,香伶就趴在后台看,她好像从小就有演戏的天分和灵气。一样的台词,刚学戏的演员都要十遍八遍地记,香伶却能脱口而出。她总是趁爹不注意时学习,一招一式,蛮有大将风味。
  爹临走前,眼睛仍然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那里面是爹的全部家当——皮影人。爹说了,将它捐赠给县文化馆吧。爹一辈子都生活在民间,捐了,爹也心安了。
  爹走后,香伶将两只大箱子送到县文化馆。文化馆的老师怜惜地说:“闺女,秦老前辈是我们秦腔艺术界的一朵奇葩,他临走时,还有什么要求吗?有什么要求,你尽管提,我们一定满足你。”
  香伶说:“我只有一个愿望,我想进县剧团吼秦腔。”
  老师面露难色地说:“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
  香伶斩钉截铁地回答:“再难我也要走,我爹走了一辈子,我也要继续走下去,我忘不了爹临走前望着箱子不忍的眼神。”
  老师说:“那明天来团里考核吧。”
  考核中,在场的秦腔界老艺术家们都认为,这个小巧玲珑的姑娘,准是“闺阁旦”的好角儿。谁知,灵秀的香伶一声大吼,“王朝马汉喊一声,包相爷手下不留情……”高亢激越的唱腔,吼得地动山摇。台下的评委们个个惊呆了,大家都拍手叫绝。这样,香伶的吼秦腔生涯便拉开了序幕。
  生活中的香伶,总是生活在戏中,有时候她自己也搞不明白,是自己在台上演绎生活呢,还是在生活中将戏剧演绎呢。
  女儿生下来刚三天,香伶就开始在家中吼秦腔了。
  穿起了黑蟒袍,戴起了长须,将一个黑脸包公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台上激情洋溢的香伶,做梦也没有想到,回到家时,老公却和别人在家谈一场交易。
  香伶发怒了,几次三番劝老公,可老公非但没有听她的,却痛骂她穷戏子。香伶没有言语,她清楚,生活中的她只有走进戏里,她才能忘却诸多的不快乐。
  如今,这种不快乐已经像毒蛇一样吞噬着她的心。她不能容忍剧里剧外自己的双重性格,她在矛盾中犹豫徘徊着。
  一向将包公演得活灵活现的她,突然间却像一把断了弦的二胡,发出了呜呜的声音。一上台,香伶脑海里总是出现老公那副将那笔希望工程款装进自己口袋的贪婪的面孔。
  她演砸了,台下一片喝倒彩的声音。从此,香伶拒绝饰演包公,她觉得自己不配。
  香伶做了生活中的包拯。她一纸诉状,将老公送入了监狱。香伶又何尝不知道,将老公送进监狱,意味着她和女儿就要受苦。可她必须这样做,她要让戏中的她和戏外的她融为一体。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重新上台后的香伶,奇迹般地又开始演包公了,而且比以前演得更形象、生动。
  夜深人静时,香伶望着灯光下酣睡的女儿,她轻轻地说,女儿啊,长大了当一个好妻子吧,别再像娘一样吼秦腔了,娘已经离不开秦腔了。
  可她又怎么能知道,女儿会不会是另外一个自己呢?
1.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香伶爹去世前,眼睛仍盯着炕头的两只大箱子。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加剧团考核时,为什么香伶的“一声大吼”使评委惊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小说的结尾,回答问题。
(1)“另外一个自己”是什么样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香伶的女儿会不会成为“另外一个自己”?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