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共12分,10——12题每题2分,13题6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乙】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赢:提,背;②景:同“影”,像影子一样;③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亡亦死(亡:逃跑) | B.今或闻无罪(或:有时) |
C.天下云集而响应(云:像云一样) | D.数有功,爱士卒(数:屡次、多次)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C.策之不以其道 |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下面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乙文中的“天下云集而响应”也说明了这一点。 |
B.甲文侧重写起义的原因和策划(谋划)的经过,乙文侧重写起义的影响和起义引发的结果。 |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 |
D.乙文“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的是陈胜起义的结果。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请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__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_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而入胡()
(3)人皆吊之()(4)此何遽不为福乎()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近塞上之人人皆贺之 | B.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其子好骑 |
C.堕而折其髀人不知而不愠 | D.此独以跛之故以丛草为林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附加题(共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选自《厚德录》)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斥逐之(追赶) | B.富人病且死(将要) |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 | D.不复有故态(原来的) |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 B.不以物喜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D.以塞忠谏之路 |
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
(二)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解释下列加点词。(1分)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为:下列各组中加横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同舍生皆被绮绣 |
C.是亦不可以已乎惧其不已 |
D.万钟于我何加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1分)
人物 |
言或行 |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文言文阅读(共19分)
(一)《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蕃:②不蔓不枝蔓: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 B.花之隐逸者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牡丹之爱 |
翻译下列句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桑中生李
南顿张助①,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③,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④。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⑤。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泽》)
【注释】
①南顿:占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豚(tún):小猪。
③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比喻众人随声传闻。
④翕(xī):集聚。赫:盛貌。⑤滂沱(pāng tuó):形容酒肉多而不断。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持去去:离开 | B.顾见空桑中有土顾:回头看 |
C.因植种因:于是,就 | D.谢以一豚谢:道歉 |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翻译成现代汉语。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