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寄答京友
李贽
“才难,不其然乎!”今人尽知才难,尽能言才难,然竟不知才之难,才到面前竟不知爱,幸而知爱,竟不见有若己有者,不见有称喜赞扬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荐祢正平,跣足救杨彪也。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虽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呜呼!吾无望之矣!
举春秋之天下,无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发此叹,而深羡于唐、虞之隆也。然则才固难矣,犹时时有之;而惜才者则千古未见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当其位。入齐而知晏平仲,居郑而知公孙子产,闻吴有季子,直往观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灭而不见哉!然则孔子之叹“才难”,非直叹才难也,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夫才有巨细,巨才方可称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难。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祸害,身当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则无凭,虽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而年已过时,则虽才如张襄阳,亦安知听者不以过时而遂弃,其受荐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处必寡,其瑕疵处必多,非真具眼者与之言必不信。当此数者,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纵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与之并时,朝闻而夕用之也。呜呼!可叹也夫!
(选自李贽《李温陵集》卷四《焚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举春秋之天下 举:
②直叹惜才者之难也 直:
③可藉手以荐之矣 藉:
④则虽有大才,又安所施乎 施:文中“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D.(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则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过人,才学冠世,为当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本文谈论人才问题,作者在文末发出“可以叹也”的感叹,请简要概括“叹”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昭王失国,屠羊说①走而从于昭王。昭王反国,将赏从者。及屠羊说。屠羊说曰:“大王失国,说失屠羊。大王反国,说亦反屠羊。臣之爵禄已复矣,又何赏之有。”王曰:“强之。”屠羊说曰:“大王失国,非臣之罪,故不敢伏其诛;大王反国,非臣之功,故不敢当其赏。”王曰:“见之。”屠羊说曰:“楚国之法,必有重赏大功而后得见。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而勇不足以死寇。吴军入郢,说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今大王欲废法毁约而见说,此非臣之所以闻于天下也。”
王谓司马子綦曰:“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子綦为我延之以三旌②之位。”屠羊说曰:“夫三旌之位,吾知其贵于屠羊之肆也;万钟之禄,吾知其富于屠羊之利也。然岂可以贪爵禄而使吾君有妄施之名乎?说不敢当,愿复反吾屠羊之肆。”遂不受也。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
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选自《庄子·杂篇》,有删改)
注:①屠羊说:一个卖羊肉的屠夫。②三旌:指公、侯、伯三公。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羊说走而从于昭王走:逃跑 |
B.今臣之知不足以存国知:通“智”,智慧 |
C.藜羹不糁,颜色甚惫颜色:脸色 |
D.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隘:险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昭王返回楚国,打算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屠羊说也在被赏赐之列。但屠羊说拒绝了楚昭王的赏赐。 |
B.屠羊说认为:楚国灭亡不是自己的过错,所以不愿为此而死;楚昭王返国,自己没有功劳,所以也不能接受奖赏。 |
C.孔子处境困窘却弦歌不辍,子路、子贡认为这是不知羞耻的行为;后经孔子解释,子路改变了态度,但子贡依然如故。 |
D.孔子认为,七天不能生火做饭,野菜汤里没有一粒米屑并不算困厄,如果不能通达于道才是真正的困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宅边有五柳树,故尝著《五柳先生传》,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盖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因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有高趣趣:志趣 |
B.而家贫不能恒得恒:经常 |
C.晏如也晏:平静、安定 |
D.盖以自况况:情况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②会天大雨,道不通 |
B.①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 ②且焉置土石 |
C.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D.①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
②公等遇雨,皆已失期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陶潜“不慕荣利”的一组是( )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③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④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喜欢饮酒,但不善饮,家里穷得不能经常喝到,亲朋便摆酒招待他,他每次必醉,喝醉了就走。 |
B.陶渊明亲自种田耕地,以至累得体弱生病,也不愿做官。 |
C.江州刺史檀道济想让陶渊明出来做官,并讲了一番贤能之士处世的道理,可是陶渊明却不为所动。 |
D.陶渊明做彭泽令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当官后便带上全家,并分配给儿子一个仆人来服侍他。 |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不挟①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
【注】 ①挟:倚仗。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发而读之 发:启封,打开。 |
B.及少定而视焉少:稍微。 |
C.然而惠然见临见:看见。 |
D.难工而可喜工:精巧。 |
全都表现了欧阳修关于“为文之道”深刻观点的一组是 ( )(3分)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 ②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③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④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 ⑤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⑥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
A.①⑤⑥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④⑤ |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张文章应该追求道。 |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
C.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足,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②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②耳矣。”(《孟子·离娄上》)
④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③,蔽贤者当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讱:言语迟钝。②无责:不值得责备。③实:结果。对于“言”,孔子和孟子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孟子为何重视“言”?请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