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 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
B.居易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艰难:艰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今漂沦憔悴,转徙江湖间
B.久,转中书舍人/歌以赠,凡六百一十六言
C.权贵有嫌出位/必令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D.刘宾客齐名/生彘肩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
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

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2)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康祖,彭城吕人也,世居京口。父虔之,轻财好施,位江夏相。康祖便弓马,膂力绝人,以浮荡蒱酒为事。每犯法为郡县所录,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夜入人家,为有司所围,突围去,莫敢追,因夜还京口,半夕便至。明旦守门诣府州要职,俄而建康移书录之,府州执事者并证康祖其夕在京口,遂得无恙。前后屡被纠劾,文帝以勋臣子每原贷之。后袭封拜员外郎,再坐蒱戏,免官。孝武为豫州刺史,镇历阳,以康祖为征虏中兵参军。既被委任,折节自修。历南平王铄安蛮府司马。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亲率大众攻围汝南,文帝遣诸军救援,康祖总统为前驱。次新蔡,攻破魏军,去悬瓠四十里。太武烧营而还。转左军将军。文帝欲大举北侵,康祖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不许。其年秋,萧斌、王玄谟、沈庆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军出许、洛。玄谟等败归,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魏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众分为三,且休且战。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魏军死者太半,流血没踝。矢中头而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免者裁数十人。魏人传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赠益州刺史,谥曰壮。
  康祖伯父简之,有志干,为宋武帝所知。帝将谋兴复,收集才力之士,尝再造简之,会有客,不得言。简之悟其意,谓虔之曰:“刘下邳再来,必当有意。既不得语,汝可试往见之。”及虔之至,武帝已克京口。虔之即投义。简之闻之,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选自《南史》卷十七列传第七)
 对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以勋臣子每原之   贷:宽赦
B.新蔡,攻破魏军     次:驻扎
C.上为魏所围       虑:担忧
D.为宋武帝所       知:认识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犯法为郡县所     录:记录
B.明旦守门府州要职    诣:拜访
C.康祖率将士       厉:激励
D.悬瓠四十里       去:到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召康祖速反 B.莫之能禽
C.魏军死者太半 D.免者裁数十人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遂得无恙 B.折节自修
C.康祖总统为前驱 D.收集才力之士

“会”字的解释,一般有“①相会、会晤,②必然、一定,③恰巧、正好,④会集、会合”几种解释,请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入下列句子后面的括号中。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B.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
D.长风破浪会有时。( )

  E.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 )
  F.会有客,不得言。( )
  G.杀耕牛,会众以赴之。( )
  H.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 )

“得”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写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
(3)未得与项羽相见( )
(4)吾得兄事之( )
(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
(10)此言得之( )

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可断来,徐徐更谓之( )
(2)亦不敢服垢弊以名( )
(3)求,无乃尔是与( )
(4)逝者如斯夫,不昼夜(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形状可怕的样子)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以衲报裘,以苎报 ,仇轻暖也;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也。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试,方赴鹿鸣宴,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选自明代光绪刊本《琅嬛文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自挽诗》,每欲引决 引决:引导解决
B.还是后人妆点语 妆点:夸张、粉饰
C.不岁月,异年谱也 次:依次排列
D.余今大梦将 寤:梦醒

把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寻梦”的一组是( )
①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 ②黍熟黄粱,车旅蚁穴③繁华靡丽 ④以粪报鼻,仇香艳也 ⑤惟恐其非梦⑥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为《陶庵梦忆》写的序言。虽属应用文体,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功力却发挥得淋漓尽致。
B.本文以记叙为线索,介绍了著述的起缘、宗旨以及全书的内容和特色,又巧妙地嵌入了抒情和议论,全文虚实相依。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国家破亡之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报应,使人感受到一种被压抑、被扭曲的悔恨与愤懑。
D.文中作者用了邯郸梦的典故,说明自己富贵梦的破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挥之不去的沉郁与哀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思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标在文中)
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国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