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各国人民历经艰难曲折,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民主类型。
材料一 雅典人有这样的观念:一方面,公民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非常充分;另一方面,个人的权利必须建立在对共同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之下……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里就解释过,城邦是天然的存在,而个人是从属于城邦的。城邦有如整体,个人有如部分,部分脱离了整体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如果某一个人威胁到甚至伤害到共同体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就不复存在了,个人的利益是从属于共同体利益的。
——上海书评《黄洋谈雅典民主与西方民主传统》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具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观念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体现。
材料二 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发展进程简表

英国
法国
①1215年颁布《大宪章》,确立起有限君主
制的政治体制
②1265年孟福尔召开议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③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起来
④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⑤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⑥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⑦1832年、1867年和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②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⑧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法两国资产阶级民主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材料三图中两部文献是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的产物,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请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法国的沦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历史证明: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如何,对该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然而他们却不能在传统的等级社会之外辟出一块新天地。……腰缠万贯,却没有一份属于商人自己独立的权利。徽商成功的秘密在于,与特权官僚结为一体,其势力渗入地方政权,直至朝廷中枢。……嘉庆后,徽人任职的品级和人数都在降低,复遭太平军打击,一蹶不振。徽商失去政治靠山,败落势在难免。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1901年清廷颁布上谕,宣称要将“通商惠工”作为基本国策。1905—1910年期间,国内新设厂矿万元以上资本的就有209家,总资本约7525万元,绅商阶层由此壮大。1909年,江苏谘议局长张謇通电全国:“外侮益剧,部臣失策,国势日危,民不聊生,救亡之举,惟在速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
1911年5月,清廷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在内阁大臣13人中,满族贵族占了9人,而其中皇族又占5人,被称为“皇族内阁”。……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发表《宣告全国书》,痛苦地承认“希望绝矣”。
——胡成《困窘的年代》
材料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晚清时期徽商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新变化及晚清政府的应对情况。
(3)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4)请你据上述材料积极建言:当今中国应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多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帝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
——摘编自《广州十三行》
材料二 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总计(包)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包)
百分比(%)
数量(包)
百分比(%)
1943
1787
1787
100


1845
13220
6787
51.3
6433
48.7
1846
18746
3554
19.0
15192
81.0
1853
62896
4577
7.3
58319
92.7
1856
79196


79196
100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三 1950年至1988年广州对外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和占全国外贸年均比重统计表

年代
1950—1957
1958—1965
1966—1971
1973—1977
1979—1988
年均增长率
—1.7%
17.16%
3.26%
20.65%
23.20%
占全国外贸年均额比重
4.63%
5.02%
4.41%
5.78%
7.86%

——摘编自洪淮胜《解放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
(1)据材料一,简析18世纪后期广州十三行贸易繁盛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43—1856年问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州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4)概述材料所述三个历史时期广州在全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