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阻碍了中国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 )
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④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苏东坡的诗“江东贾客木棉裘,会散金山月满楼”诗中“木棉裘”是棉布做成的衣服,这种衣服在大江南北盛行是在( )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明朝 |
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 )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