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于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在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某报刊则评论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论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采取“劳工参战”方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期间华工兵团的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
材料一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主父偃指出汉武帝时中央与地方间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汉初是如何产生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主父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的职能并说明隋唐时实行该制度的核心意图。
(3)综合上述材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哪两对矛盾?

(3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事实上,17世纪在英国进行着两种革命。第一种是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小贵族和资产阶级感兴趣的是赢得在社会上有地位所必需的公民自由和宗教自由。第二种是下中层阶级和佃农的社会革命;下中层阶级和佃农要求完全的宗教平等和政治平等、要求给穷人以丰富的食品,具有小财产所有人阶层的眼光。17世纪英国的社会革命失败了,就象后来18世纪法国的社会革命失败一样。……他们的时机到19世纪后期才来临……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请回答:
(1)为什么17世纪英国爆发了“两种革命”?“小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在“公民自由”上取得怎样的重大成果?
(2)“18世纪法国的社会革命”反映在政治和经济上有何表现?
(3)请联系19世纪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他们的时机到19世纪后期才来临”的理解。
(4)近代中国,孙中山先生试图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次完成,他进行了哪些斗争?其失败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进行了哪些斗争,取得的什么重大成果?
(5)结合以上问题,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发展的认识。

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是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造纸术外传示意图
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又编译了《大测》,把平面三角介绍进来。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徐光启热心于农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编著了《农政全书》,这是他最大的贡献。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并在天津开辟水田,试用新法,大获成功。
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
(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为何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
(4)试分析“中学西传”转向“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主要出口物历年海关报告表


1871-1873年
1891-1893年
茶叶
1022159公担
1055064公担
蚕丝
37529公担
59946公担
大豆
57506公担
760522公担
棉花
8486公担
290417公担

----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具详,光绪十一、十二年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已难支持;十三年亏折尤甚,统计亏银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
----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齁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材料四: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人,从占人口的5.1%上升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五: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五十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1.3万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至1919年“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全世界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与最穷的五分之一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经济全球化中蛋糕是做大了,但是绝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拿走了。
---- 摘自《干部群众关心国家的25个理论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在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主要作用。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百分之九十,世界生产的百分之四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西方国家的政府特别是迅速发展的跨国公司,成了西方垄断资本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主要工具。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仅从投资、对外债务和对外贸易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量就在240亿美元左右。及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每年榨取的垄断利润至少为2500亿至3000亿美元,几乎等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左右。正是这一源源不断增加的海外利润,支撑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保持了这些国家近几十年的社会稳定。
----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饥饿的女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3)材料三中的照片摄于1993年的非洲。照片中,一个饥饿的女孩奄奄一息,身后站立着凶猛的秃鹰,等待下一秒钟即可享用的猎物。根据照片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