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也.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三 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2)材料二中“冲动的办法”和“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分别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为什么要调整政策?
(3)依据材料三,分析1929~1932年和1933~1937美国股市走势有什么不同?指出20世纪30年美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有何新的突破?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相互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古代中国科技“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并指出对西欧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2) 概述材料二中,西方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表现和呈现出的特征。(6分)
材料三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大的改变,伴随着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强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材料四昊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
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的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二三十一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3分)对后来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五在探索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旋、国
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义,新时期中国又是如何学习西方长处的。(7分)
材料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学”的一些思想有利于解决世界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学”日益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
(6)请举两例简要说明“中学”中哪些思想有利于解决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砸临的问题。(2
分)
(7)综上,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2分)
江西瑞金是国共对峙时期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摇篮。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民证
依据材料概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的政治背景,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央革命根据地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德国学者哈耶克说:“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在这种土壤中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概括“尊君传统”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指出该传统在思政治实践方面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对后世制度演变的影响。
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中,不断嬗变更新。某班同学以此为主题搜集了三段材料:
①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③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讲: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 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2)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段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其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贡献。
(3)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自由主义能够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影响。
1978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这开启了一个长达l/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有学者指出:“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效,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4)结合所学概括两次思想解放讨论的主题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5世纪到今天,科学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最终来到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二 :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勒.莱布尼茨……但这些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19世纪下半叶,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统计,1851-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材料三: 1865-1913的英国和美国的专利注册数
请回答:
(1)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中后期,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曾经发生了哪几次转移? “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最终来到美国”的原因是什么?
(2)开普勒、莱布尼茨在科学上有何重要贡献? 19世纪中期造成德国“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的社会历史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三表明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德两国科技发展有哪些突出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人,捷克238人,波兰160人,匈牙利88人,罗马尼亚75人,保加利亚68人,阿尔巴尼亚23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百年接力留学潮》
材料二 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材料三据统计: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其中留学专家46名,占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名受奖者中21名是归国学者。
——《百年接力留学潮》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之不同及原因。
(3)结合材料三和有关史实,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