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① 甚之(         )             ②阡陌交通(         )
无论魏晋(        )             ④不知有汉(        )
写出下列各词的古今异义
①妻子 古:             今:           
②绝境 古:             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可能对村人说了什么?
答:                                                                            
                                                                         
文中“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如何理解?
答:                                                                            
                                                                              
句子翻译
①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共10分)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
《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深
C.环而攻之而不胜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国教育出#&版*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和”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 ”;乙文则从 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释。(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

《曹刿论战》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改为《长勺之战》好吗?为什么?

试结合《与朱元思书》中的语句,赏析作者写水的写作技巧。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③下人:迁就他人。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于法,则于相 免:避免。 B.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C.其弟子日…… 谏:规劝。 D.夫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鲁()于法()
人不如自恃也()不受也()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小题。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等人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夙夜忧叹②斟酌损
伤先帝之明④以其咎
翻译下面句子:
A.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遗诏
C.臣/不胜受恩感 D.进尽/忠言

用选段的原话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②诸葛亮在出师前对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却从没有称帝的念头,忠心耿耿的辅佐那个黯弱昏庸的“阿斗”。你是怎样看待诸葛亮这一行为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