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共4分)
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①中有土,因种焉,以余浆灌之。后人见桑中复生李,以为异事,转相告之。有病目者息于下,曰:“李君②若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③。”目痛乃小疾,行④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于是远近传闻。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归,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斫⑤之。
【注释】①空桑:桑树根部有孔洞。②李君:对李树的敬称。③豚:小猪。④行:不久。⑤斫:砍。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种焉,以余浆灌之。
②李君若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公将之。 () ②克,公问其故。 ()
天下莫能当。 () ④秦悉之。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的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成语:
意思:
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4分)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回答后面问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加点的字词。
无与为乐者②不蔓不
③亭亭净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语段【乙】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体会它的妙处。
请比较以上两篇选文。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周敦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后
的态度。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有水。”乃掘,遂得水。
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园,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的高出土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续资治通鉴·卷七》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帝嫌其人()②帝怒形于()
翻译下面的句子。
帝竟从其请。
史书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上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

A.皆以美于徐公。 B.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C.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D.告之于帝。

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A.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B.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段文字借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表达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