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1953—1965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请回答:(8分)
时间 |
1953~1957年 |
1958~1962年 |
1963~1965年 |
增长率 |
14.6% |
0.6% |
15.7% |
(1)用柱形图表示1953年至1965年国家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所呈现的趋势。(2分)
(2)简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6分)
观察下列三幅不同时期(19世纪50年代;19世纪8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上海黄浦江外滩的照片,从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历史信息?(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遵照拜占庭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查士丁尼的命令建造的。作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堂,圣索菲圣大教堂在拜占庭帝国中起着重要作用,所有的帝王都要在这里加冕。
(1)材料一反映了中世纪欧洲政治的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为伊斯兰之城),并宣布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造成清真寺,大教堂旁也出现了4座伊斯兰尖塔。(见图)
(2)奥斯曼帝国的政权结构有何特点?请用史实说明。(3分)
(3)从该教堂的历史发展看,对当今不同文明的相处有何启示?(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题图《美国南北部的对抗》中的顺应历史的推动者和抗拒历史的阻碍者分别代表谁?两者对抗的焦点是什么?最终结果如何?对美国经济跃居世界首位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兵自重,多次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帅,稍命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上下相制,尽收天下之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如何?你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扼要说明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