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 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
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 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
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
A.三公九卿制 | B.推行郡县制 |
C.土地私有制 | D.统一了货币 |
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作者旨在说明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C.全国工商业市镇繁荣 |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
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论述道:“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诉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这种认识产生的背景是
A.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 B.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 D.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