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秦王怫然怒                          (2)秦王色,长跪而谢之曰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徒有先生也 ”相同的一项是 (   )

A.扶苏数谏故 B.宅边有五柳树,因为号焉
C.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 分)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从选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并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十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划线字。
(1)未识书具:() (2) 稍稍宾客其父:()
(3)之天:() (4) 之为众人:()
(5) 以钱币乞之() (6) 借旁近之()
(7) 即诗四句() (8) 环于邑人()
与例句中划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 B.不能称前时
C.或以钱币乞 D.余闻也久

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邑人奇之。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C.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道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忧望:挂念,盼望。⑥微之即元稹,白居易的好友。⑦瞥然:形容时间短暂。⑧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九江市)时期。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窥谷忘()⑵流水于舍下()
⑶不能记()⑷手把笔()
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尽在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飞泉落檐间余将告莅事者(《捕蛇者说》)
C.今故录三泰先奉报幽阴深邃奇(《于园》)
D.封题时 燕雀安知鸿鹄志也哉 (《陈涉世家》)

翻译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3)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最能概括所描写的山水之景共同特点的一个字是
(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山水小品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除此以外,甲文还表达了情感;乙文还表达了的情感。

阅读《山市》,完成下面题目。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然数年不一见(2)连亘六七里
(3)窗扉皆洞开(4)见山上人烟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从原文中按顺序摘抄出三个双音节词语,表明孙公子与同人最开始发现山市的过程。
结合上下文,说说“如拳如豆”写出了什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目。(2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A.解衣睡__________ B.无与为乐者_________ _
C.怀民未寝___________ D.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盖竹柏影也。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
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作者用诗一样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优美的意境,请你说说作者在其中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文言文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①即诗四句 ( )②以钱币乞之 ( )
③孤岂欲卿经为博士邪! ( )④即刮目相待( )
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余闻之也久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仲永从一个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吕蒙由“吴下阿蒙”让鲁肃“刮目相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联系上面两篇文章,并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