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  (20分)
生命的力量
刘庆邦
作为作家,我觉得作家本人应该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这种力量体现在作家的人格方面,即作家应该有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当然,说一个作家有没有生命力量,当然不是指他个人的体力,而是指其智力、感悟能力和思想水平。此外,一个人只有对世界有他独特的看法,独立思想的习惯,其生命才可能是有力量的。相反,如果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世界观,那就没有力量。
我们中国的作家,我首推鲁迅。鲁迅个子不高,瘦小,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鲁迅是非常有力量的。他可称为思想的巨人。他对现实的看法,他的杂文,都体现出他伟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无论何时看鲁迅都是高山仰止,就是因为其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④ 那么,当代作家中还有谁称得上“生命有力量”?我觉得应该推史铁生,他曾是我的同事,我们同岁。我们交往比较多,我称他铁生兄,我对他一直怀有敬意。他去世后,我们给他开作品研讨会。大家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与表达,来追思史铁生。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可是从精神上,他比我们每个人都高大。我们的身体没有毛病,铁生受限制,哪里也不能去。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因此,作家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力量,就得向鲁迅学习,也应该向史铁生学习。
⑤当然,这种力量和分量肯定不是先天就有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阅历,没有经历,其生命肯定是没有分量的。沈从文说,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记》,在于他对生命的忧患不是仅靠积学成就的。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司马迁被处以宫刑——我们说士可杀不可辱,宫刑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侮辱。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发愤图强,通过《史记》为生命赢得了尊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很大因素取决于其不同寻常的生命分量。
⑥当代作家也一样,比如莫言,也是经过很多苦难,才写出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凡是写出好作品的人,其生命的分量都是很重的,其生命的力量都是很强的。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生命力量的作家?(3分)
                                                                          
                                                                          
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5分)
(1)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铁生向内挖掘,他的许多思想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因此他的艺术光辉越来越灿烂。
                                                                          
                                                                          
(2)学问大,可能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作家。
                                                                          
                                                                          
请你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各题。

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 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我们一家开支呢。

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黄昏时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像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的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也一跃而起。

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 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

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

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①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②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4)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叙述上总是调动着读者情绪,让读者始终牵挂着"父亲"的归来,这样使小说富有感染力。说说小说是如何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半个父亲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一顶光头佛光普照,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如雷贯耳。

③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 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抚养着。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 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援着他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点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烫癣。我下不了手!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泪,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的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作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我谅解了父亲,开始和三十多年前的他与自己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也可以说,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⑪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龇牙咧嘴地问我可摔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选自《安庆晚报》2020年11月25日)

(1)梳理全文完成如表。

清洁

父亲为我敷药

父亲烫癣

  

"半个父亲疼"的含义

①"   "

②"   "

"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2)按要求赏析下列词句。

①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赏析加点词)

②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说说文末"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王铮

①空间站又称太空站、航天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并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一般来说,空间站大都在约4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运行,比如,我国的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目前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还有我们正在建造的中国空间站等。

②空间站为什么只"飞"400公里高?

③大家都知道,航天发射是非常昂贵的。空间站飞往更高的轨道需要消耗运载火箭更多的能量,对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要把成吨的设备携带到较高的高度,成本过于高昂。

④太空实验的观测需求也是因素之一。空间站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特定观测需求情况下进行太空实验。大气是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的,太空和地球大气层之间没有明确、清晰的边界。国际航空联合会将100公里的高度定义为大气层与太空的界线,即"卡门线",卡门线之外的部分称为太空。一般太空实验所需要的接近真空的环境、无云层遮挡的望远镜观测优势、近乎无重力的实验条件等,在400公里高度都可以满足。

⑤设置这个高度,还考虑了航天员和空间站本身的安全问题。

⑥在地球周围有一个名为"范艾伦辐射带"的空间区域,它大致分成1500~5000公里和13000~20000公里的高度范围,在空间大气扰动的时候还会向上、向下扩张。这一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也非常大的带电粒子,对在其中飞行的飞行器伤害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地磁场本身不是对称的,在南大西洋上方的地磁场形态导致这里的辐射带高度比较低,在有扰动的时候可能只有1000公里高度左右,空间站飞高了就很容易进入辐射带,受到带电粒子的伤害。

⑦综合考量上面介绍的各种因素科学家把空间站飞行的高度,设定在400公里附近。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29日)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①段列举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国际空间站等例子用以介绍空间站大都只"飞"约400公里高的情况。

B.

第②段承上启下以一个问句引出下文对空间站只"飞"400公里高原因的说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范艾伦辐射带"是地球周围的一个空间区域它一直向上、向下扩张这个区域有能量非常高、密度非常大的带电粒子会伤害区域内的飞行器。

D.

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可能""左右"是对有扰动时候的南大西洋上方辐射带高度的推测和估计,用语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

(2)根据全文内容推测,哪些情况下人类会建造不止400公里高的空间站?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

《光明日报》评论员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相通是人和人相通的重要环节。沟通需要语言相通,达成共识理解需要语言相通,形成文化认同更要语言相通。

③因此,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全民共同使用的,能够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几十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

⑤一项在新疆南疆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通过普通话直播,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位村民脱贫致富,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年收入超过80万元;________;……在普通话助力下,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富裕道路。这显现出,近年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也表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钥匙,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

⑥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更是每一位中国人最朴素的爱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应从青少年抓起,助力个人成长,更好参与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

⑦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新时代赋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

(选自2021年3月14日《光明日报》)

(1)请你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请你阅读文章第⑥段,指出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

(4)文章第⑦段中的画线句,作为全文的结论,有哪些作用?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问题。

给我妈尝尝

严明

①前年春天,父亲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到家后,我问妈:“我能不能出去一段时间?”我妈说:“去吧,肯定没问题。”我打算跟合肥的张亮从定运出发,开车去甘肃拍照。走的时候我跟卧床的父亲辞行,妈帮我喊他:“严明要去甘肃了,过些天就回来!”“哦……”愣了一会儿,他又补了一句,“带点好吃的。”话刚说完我妈就笑了,说:“你牙都没有了,能吃什么?”妈说的是实情,缺牙外加病重、爸已经只能吃我妈做的小力了。其实爸的那句话没说全,隐藏了后半句,就是“给你妈尝尝”。

②妈妈的人生是极简的,她绝不会主动消费去尝鲜、吃稀奇,也无吃零食的习惯。回想起来,我也没给爸妈买过什么,买得最多的好像是茶叶。

③几个月前,我在外地讲课,临走时收到礼品,一箱石榴。纸箱外印有硕大的彩色石榴图片,还有“怀远石榴”几个大字,看看亲动。我从小就知道,石榴是怀远老家的特产,不过没有吃过的印象,大概是因为没在它成熟的季节回去过。石榴花我是见过的,钟形的花裂为六瓣。蕊在其中,艳丽异常。它有个坚实的底托,那就是孕有果实的地方。

④我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但石榴花是个例外。以前有首民歌,唱“石榴花一样的阿娜尔罕”,我曾好奇,石榴花一样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新疆也有石榴花?资料上说,石榴择土不严,在沙土上都能茁壮生长。我老家的地里就是那种土壤。

⑤我妈说过,她嫁过去那会儿什么都缺,什么好东西都没吃过,坐月子才能吃一点红糖水泡馓子。我把奶瓶里的奶喝完了,还笑闹,她就把我平放在床上,将奶瓶垂直对着我的嘴,依靠地心引力的帮助让我获得最后几滴奶……

⑥不多想,能在第三地见到怀远石榴也是意外,我不想再坚持严控行李重量的习惯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给我妈尝尝。

⑦回到家后,妈妈很欣喜,拿出几个石榴送给邻居,笑呵呵地回来,再拿出一个,坐在门前开始品尝。我也吃了,果真很甜,水分特别足,籽儿很小,一大把入得口中,稍一嘴,果粒即破。然后,就可以像喝饮料一般饮下那些汁水。在整个吃石榴的过程中,妈妈都很沉默,她每递给我一块我也不推让。想必是因为产地的关系,母子的这场分食异常平静,平静得有些肃穆。我心里清楚,这奇异的果实是那片土地所出,如今爸爸正长眠在那片土地上。

⑧妈妈上一次吃怀远石榴,很有可能是在她刚嫁过去的时候,或是在生我的时候。

⑨那时,她才二十多岁。那时候,她是石榴花一样的女子。

(选自《读者》2021年第6期)

(1)分析文章以“给我妈尝尝为题的好处。

(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结构上有哪些作用?

(3)文章第⑦段使用“肃穆”词,有哪些原因?

(4)请你阅读全文,概括“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