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者  觉: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忿:           
欲杀之  故:                  ④天下无冤     狱: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自 尊
① 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 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话后,也学了父亲的样子,每逢去餐厅吃饭,都穿戴整齐,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 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岭南大学居住的两层楼房的一楼给学生上课。当时选修他课程的不过五六人,陈先生绝不因选课学生多少影响他的讲课。夏天,他身着便装与助手一起在楼下工作,每当学生到家里听课,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缓步上楼改换夏布长衫,然后才下来上课。看着老师摸索着下楼的身姿,学生们感动不已,为师的高大,在他们心中已然耸立。
④ 当前,在社会中,一些人关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们目中无人,装模作样,虚伪失真,故作姿态,这种看似自我尊重的过分表达,表现出的却正是不尊重别人的自我膨胀,是没有自信的无意识流露。
⑤ 与这些人相反,有些大师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践踏的时候,还仍然具有表达尊重别人的强烈愿望。他们被剥夺了所有表达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现的,就是穿戴整齐地向这个世界告别。傅雷先生在"文革"时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贴上封条,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净衣服,夫妇两人穿了整洁的衣服上吊自尽了。整洁的衣着成了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和对周围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你保持着对人的谦恭,人们便在你的谦恭中读出涵养和文明,心中会由衷地尊敬着你。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与第②段钱学森和第③段陈寅恪的事例颠倒顺序?请说明理由。

地铁——无锡腾飞的强力引擎
① 地铁1号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无锡市轨道办有关人士3月31日确认,年初上马的2号线22个站点目前均已开工,两条地铁线46座车站同时展开建设的宏大场景开始上演。在已经不太遥远的大后年,无锡市民将收获1、2号线相继竣工通车的喜悦和便利。
②“十二五”期间,无锡步入地铁时代。地铁1号线连起了太湖新城和惠山新城,2号线串起了蠡湖新城和锡东新城,明年有望开工的3号线连接惠山城铁站和无锡机场,后年计划启动的4号线则将3条地铁线串成一个网络,更利于发挥地铁运行功能。其中,3号线将在无锡机场站完成与苏州地铁3号线的对接。地铁延伸之处,城市空间大大拓展,城乡一体化水平也将跃上一个新的层级。
因为地铁的出现,城市腾飞装上了强力引擎。一条条地铁线在缩短区域时空距离、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迅速集聚了产业、人才等一系列要素。市轨道办的规划图上,围绕地铁车站建设,一个个城市综合体不久后将次第亮相。如在1号线南端的雪浪站,一个城市综合体即将破土动工,这个集商业、酒店、办公、住宅等于一体的综合体,将形成与地铁、公交、社会车辆换乘的无缝对接,掀起雪浪地区城市现代化的新浪潮。
从第②段划线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作用

第③段的划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将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作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者的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从多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进行了论证,其中第二个方面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简要谈谈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物种灭绝》,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时期。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
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
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
④过渡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
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几千头。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
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
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
请简述不应删去第②段中“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一句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简要解释第⑧段画线句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的链接【材料一】印证了人类哪些不理性行为?
【材料一】我国警方曾经在国际列车上破获了一起走私藏羚羊角的案件,数箱羚羊角被起获,一批与境外犯罪集团勾结的犯罪分子被抓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文中的知识简要解释链接【材料二】的现象。
【材料二】大量砍伐原始森林使我国东北森林覆盖率剧减,昔日浩瀚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如今只是低矮疏浅的人工林,原来众多的食草动物也罕见踪影,即使将人工繁殖饲养的东北虎放归山林,它们也难逃饿毙的命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种春风》,完成后面的题。
⑴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取钱,心情很好。
⑵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戴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⑶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
⑷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老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⑸“寄到哪里去?”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⑹我很快看完了,那是一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多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⑺“多可怜啊!”老人说。
⑻“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能相信吗?”
⑼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要有活着的办法,谁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⑽我抬起头,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⑾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⑿老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去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而言却是几乎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他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⒀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越来越爱自己了,对他人却越来越铁石心肠。
⒁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⒂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⒃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风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阅读原文,梳理文中“我”的心理及感情变化过程。
有些嫌恶→__ __ __ __→__ __ __ __→__ __ __ __→隐隐不安→__ __ __ __
文章第⒂段画线句“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被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怎样将文中老人的形象写得如此感人的。(不少于100字)












































































































100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