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感恩节的“上帝”
上善若水
14岁那年,杜鹏和父母一起来到美国,他们住在蒙大拿州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镇桑克兰。在学校里,转学半年的杜鹏简直像是空气,没人和他交流,没人和他做朋友,爸爸问杜鹏:“难道没人对你感到好奇,愿意跟你说话吗?好奇心很强的美国人不对镇上唯一的中国孩子感兴趣是不大可能的。”
杜鹏脸上闪过一丝犹豫,低着头低声说:“有,但我感觉他们是在嘲弄我。我不想和他们说话。”
郁闷和压抑一直持续到了那年的感恩节。在桑克兰镇上,感恩节里的信徒们需要一个人来扮演“受气包”的角色。按照镇长劳克的说法,这个人必须身穿单薄的衣服,到镇子上每户人家去“乞讨”一些东西,然后对他们说感谢的话,哪怕遭受到拳打脚踢和冷言冷语。
镇子上的人选出的是杜鹏的爸爸。杜鹏反对爸爸这么做,他认为这样会让镇子上的人更看不起他们,这是对自己一家的侮辱。可爸爸拍了拍杜鹏的肩膀,对他说:“放心吧,爸爸一定会在那天让大家满意的。”
这注定是一个让杜鹏难以忘记的感恩节。清晨,爸爸就穿着破旧.单薄的衣服出了门。杜鹏原本想躲在家里,他不愿看到爸爸被人指责或侮辱的场面,可妈妈却要他跟在爸爸身后——他怕有人伤害爸爸。
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暴力。几乎每家的大人都要指责爸爸几句,然后向他挥舞着拳头。拳头打在爸爸身上,却疼在杜鹏心里。他觉得每个家庭的人都在嘲笑着爸爸和自己,他们会想:“看,这两个从中国来的傻瓜多么傻,被我们愚弄了!”
杜鹏甚至觉得自己和爸爸比乞丐还没有尊严。他对爸爸说:“也许镇子上根本就没这个风俗,他们就是想找个借口侮辱我们。”爸爸却摇着头说:“不会。”
一个街区走下来,杜鹏默默地数着爸爸挨过的拳头,57户居民一共打了爸爸132下。终于走完了最后一家,杜鹏连忙上前,拉着爸爸就走,他的目光里充满了怨恨和愤怒。
爸爸笑笑说:“儿子,别生气。这是别人的风俗,我们入乡就得随俗。”杜鹏跺了跺脚,他头一次感到爸爸笑得这么卑贱,整整一天他都不愿和爸爸说话。
夜幕降临,杜鹏家的门铃忽然响了起来。他打开门,看到镇子上所有居民都站在自己家门前。他们微笑着,脸上洋溢着快乐,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感恩节的礼物。镇长劳克抬高嗓门大喊着:“我们的上帝,我们要感谢你!感谢你今天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屋于里到处堆满了礼物,镇子上的居民一一和杜鹏家人拥抱。杜鹏有些不习惯这样的转变,短短的时间里镇子上的居民怎么完全变了一个样子。
劳克对杜鹏一家解释说:“这是我们镇上的传统,在感恩节这天为了让所有人虔诚地感恩,我们会选出一个人来让大家发泄自己的怒气和怨气。我们一般选择新来的邻居,因为他们不知道我们晚上还会对他进行感谢。这个人是感恩节里的上帝,也是最有资格被崇敬的人!”
杜鹏默默地看了爸爸一眼,笑了笑,眼睛里满是骄傲。镇子上的人在杜鹏家开起了感恩节派对。鼎沸的人声里,杜鹏低声对爸爸说:“我想我懂得了些什么,我很快就会有很多朋友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金故事》,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叙事简洁,主旨深邃,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的思考,对宽容和谐的处世之风的赞扬。 |
B.杜鹏“眼睛里满是骄傲”是因为他觉得爸爸的所作所为终于取得小镇居民的信任,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给他攒足了面子。 |
C.杜鹏在学校里没人与他交流,固然有当地人欺生的因素,主要原因是自我压抑,怕同学看不起,不肯主动与人交流。 |
D.小镇居民对他们选取的“受气包”,先是打骂后是感谢,这个突转,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所在。 |
E.杜鹏爸爸之所以愿意当“受气包”,是因为他城府深沉,早已了解小镇的风俗,只是不揭穿而已。“误会法”是小说创作常用的方法,这篇小说有几重误会?请分点概括。
你是否觉得杜鹏爸爸这个“受气包”是最有资格被崇敬的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文化抱负。
城市的主体是人,从某种意义可以说,创造城市文明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现代人的过程。人与城市之间的主客体相互影响改变着对方,没有城市人的高素质,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建设取决于认识主体的文化修养和客体的文化特质,是城市群体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城市文明可以抽象为各种文化符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代表着城市文明。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城市文明程度是映射城市各类主体综合素质的镜子,城市形象的毁坏、历史文脉的断裂、城市个性的丧失都归因于政府的不当行为和开发商对利润的过分追逐,于政府官员好大喜功和政绩冲动,正所谓一个庸医能使生命长眠地下,一个蹩脚的建筑师能使遗憾长留城市,而一个平庸的决策者几乎可以轻易毁掉一座城市。
城市文化选择决定城市文明走向,这一选择既与权力者素质有关,又与社会选择机制有关,成功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精英群体选择权力的大小、参与机会的多寡以及选择机制的完善。巨变时代的城市文明建设,需要睿智的城市决策者,更需要具有深厚文化素养、超前思维模式、强烈社会责任、鲜明城市意识的城市建设者。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城市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城市精英和市民创造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如欧美的伦敦、巴黎、纽约等一流国际大都市都是西方城市文明的高地和集大成者。伦敦作为老牌帝国都市,科学理性、渐进求变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座,这里的文化孕育出《大宪章》、《政府论》、《国富论》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煌煌巨制,培养出培根、牛顿、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家巨匠。“知识就是力量”的大力倡导,经验主义、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变革,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禁锢,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先河,加速了伦敦现代化的进程。
巴黎之所以受到尊重,不仅仅在于它是时装之都、香水之都,也不仅仅在于美丽的塞纳河、著名的卢浮宫和高耸的埃菲尔铁塔,更重要的是它曾经作为欧洲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的中心,是启蒙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重镇。十八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巴黎的思想推动,伏尔泰、卢梭以及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们所阐述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以及《拿破仑法典》所体现的现代民主法治精神,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纽约是最年轻的世界大都市,纽约的崛起自自由、平等和机会所代表的“美国梦”对于世界移民的吸引,自移民文化共同缔造的开拓疆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精神。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使这里成为文化的大熔炉,融化成一种新质文化,推动纽约迅速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城市的主体是人,创造城市文明的过程,就是创造现代人的过程。 |
B.城市文明建设决定了认识主体的文化修养和客体的文化特质。 |
C.城市形象的毁坏是因为政府行为的不当和开发商对利润的追逐。 |
D.城市文化选择与权力者的素质以及社会选择机制有关。 |
下列各项不能证明“城市文明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精英市民创造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力量。”的一项是()
A.培根等大家倡导的思想理论,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思想禁锢,加速了伦敦现代化的进程。 |
B.作为启蒙运动和人文精神的历史重镇巴黎,其思想推动了十八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
C.城市文明是一个多维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打量,会呈现不同的维度。 |
D.由于不同肤色、宗教、种族、语言的人群聚集,使纽约迅速成为世界的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的中心。 |
根据文章归纳概括文中加点的“文化抱负”的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山村弦歌①
宋利萍
家有一盆文竹,要长到窗外了,教师节得的,学生特意全体起立唱《感恩》,一百零八支花朵一百单八杯红酒,我那天臭美得四处得瑟。
窗外秋玫瑰开得正好,我的记忆跨山跨水一直通到故乡,村庄小学课堂上。那时我们也给老师送花,五月初山丹丹开成焰火,我们都是采花大盗,家里,老师的办公室桌上,教室里的水桶也栽满了,香气汩汩穿流,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还必带一束花回家,给他病瘫的老婆看。
他疼爱那个病怏怏的女人,尽力让她活得舒服,每晚为她擦洗躺下,才去判作业。女人不想拖累他和孩子,偷喝了农药,恰好他有事赶回家救了命。他严肃地哄她:“为啥你得稳稳地坐着动不了,你是树根,树头的主心骨,你没了我们活不好。”女人便高兴得做起了树根。
贫困,劳累,睡眠不足,他的脸像松树那样常青着,又永远地穿草绿的衣裤,背草绿的挎包。早起去田间劳动,奔回家做饭侍弄老婆孩子,拿了饽饽路上啃,小跑三五里到学校,用现在的话叫深圳速度。校长吹口哨了,他衣衫整齐,及时站在了课堂上,看他的虾兵蟹将闯进来,细长的眼睛荡起得意的笑。
树头脾气好,但对男生犯错误不客气,脑绷子弹得铮铮响,一脚踹屁股从讲台踹到门外去。乡间的孩子太野,课间也跑到树林里转一圈打一两只麻雀,拔光毛用纸包起来,就地挖坑烧烤,吃得嘴边黑漆漆。要么截水抓鱼,顺便拎几只青蛙水线虫回来捉弄说话咬舌的女生。
树头对女生就宽容多了。课间休息时间长,我和女伴也上山了。男生摘杏女生坐在树下吃。吃完把水泡泡的嫩瓤冷不丁地挤到别人的脸上玩闹,牙酸倒了,方想起还上课中,妈呀一声跑回去。
树头的眼光似立秋的剑,穿透几个女生冷而不滴血,“下次注意!”转到男生处立刻霜降了,全部面壁,一屁股一脚,写三篇深刻检查。一篇班上念,一篇拿回家,一篇留底,敬待期末表现。
树头作文课上格外活泼,声音敲大缸似的,震得土墙都掉渣,总算换了白背心,讲出汗了便撩开去挠挠肚皮。小学老师很累,两个年级同上复式班,要变幻多种角色教所有的课程,我是觉得好的,早早做完作业听高年级课文,趣味得紧。
蛤蟆骨朵儿在黑板上游来游去,音乐课上,他摆弄五线谱,想给榆木脑袋们开开仙窍。我们这些笨拙的牻牛儿苗针②,没一个走得准,干脆画小人描张飞赵云去了。老师看情形不对,立刻又张开大嗓门:“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声震林樾,一群亢奋的鸟呼拉拉扑过来。他的青黄的脸也变红了,像年轻的没有任何压力的男孩,在田野小径上自由地奔跑。忽而眼睛湿了,他转身出门。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黄昏,我们值日锁门,听到幽怨的二泉映月,树头老师坐在台阶上拉二胡,专注,颓废,忧郁,满目悲伤的水汽。地雷花静静开着落着。空旷的校园,后面萧条的秋草坡。是整个小学时光最寂寥的一瞬。
我们不懂他的忧伤。
不久小学撤了,给钱少又拖欠,没有老师来,几岁的娃就得过山过梁找学上。封山育林了,拖拉机种地,牛群也没了。孩子老早不念书打工嫁人去,山丹丹花开了,艳也无人采。树头老师和他的老婆孩子怎样了,我不知道。
有时路过他们村庄,白墙红顶都是新房子,他大概早脱贫了。也老了。还能拉得动二胡不?
(选自2012年10月《美文》上半月刊,有删改)
注:①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②牻(máng)牛儿苗:别名太阳花。文章开头写学生“唱《感恩》”有什么作用?
文章加波浪线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我们就是一株株快乐的植物,老师俨然是护佑的“树头”
(2)我们仍扯着吼“你把美丽带给人间”这篇散文以“山村弦歌”为题,联系全文和注解,谈谈其中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书
拿起一本书,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的赏鉴了。那眼睛看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猎犬风一般快的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的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挟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作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难,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命运,他自己的未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却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无异于庸人,然而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睛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请阐释画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概括指出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哪几类人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第一段括号内应填“花草儿”还是“草花儿”?至少说出两个理由。
作者笔下的花菜果子寄托了怎样的审美趣味及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微博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不超过140个字符的片段式言说,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还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崭新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微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一条信息随着微博用户“滚雪球”式转发,一传十,十传百,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获得千万次的阅读,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
然而,微博的意义远不止于“快速”。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意即网络遮住了每个人的真面孔,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游戏”人生的地方,人们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及地宣泄。而在Web2.0时代,我们借用这句话说:“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在微博上,无论你是机构,还是名人,都同普通用户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平等也意味着选择的空间。在微博上,一条留言被阅读的次数,决定于发言者被关注的程度。微博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听”与“不听”,“听”谁说的权利,全在于每位网民自己手中。诚然,作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有着吸引更多“粉丝”的天然资本,然而,从长远看,能否取得更多公众的稳定关注,本质上取决于政府的发言质量,是否坦诚,是否贴近,是否有用。
“微”是一种琐碎的表达。140个字符容量限制,意味着寥寥数语即可成篇。这使不善言者增添自信,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拒绝宏大叙事,拒绝长篇大论,拒绝高高在上。对于政府和机构而言,要在这个平台上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就必须抛弃“公文式语言”,适应这种平实的、人性化的交流,精思慎言,依靠有效的信息、坦诚的交流吸引关注,留住“粉丝”。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国内某微博的广告语。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当原本需要“仰望”而略显“遥远”的政府机关化身为自己关注的列表中的一个普通的ID,“政府机关”便也具备了如同面对面朋友般的亲近与亲和感。政府微博上,一条条柴米油盐的信息可能显得细微甚至平淡,但在这种细微和平淡的交流背后,正是执政理念的不断进步,政治文明的点滴彰显。(选自2010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对“微博的本质”的理解,符合作者所要强调的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是一种琐碎的表达,是有140个字符容量限制的片段式言说。 |
B.微博是一种人际交流新模式,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区别于传统媒体。 |
C.微博是一种无时无地不在的即时通讯,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特征。 |
D.微博是一种为人津津乐道的全新的媒体形态,传统媒体难以比拟。 |
下列对文中四句引文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是说传统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 |
B.“在微博上,没有人在乎你是机构还是个人”,是说在微博上人人平等。 |
C.“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说在机构、名人之后,普通用户也拥有发言权了。 |
D.“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点明微博具有平等交流的实质。 |
下列对“‘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政府和机构只要在微博平台上,就能更有效地发言,更有效地影响公众。 |
B.每位网民都有选择的空间,有自由选择发言者并予以关注的权利。 |
C.政府机关与普通网民细微和平淡的交流,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
D.在微博上,每个人、每个机构或组织都可以拥有完全平等的发言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