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依依(节选)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
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
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
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
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
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
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
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
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
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
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用一句话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选段第一句的“雕镂”一词改为“留下”好不好?为什么?
两位老师的讲课分别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仿照文段中描写老师的方法,写写你熟悉的老师讲课时的动作或神态。
阅读吴淡如的《当自己的伯乐》,完成题。(10分)
①我们曾读过韩愈的《马说》,大意是这样的:有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话,本来资质很好的千里马,就会沦为常马,死了也没人知道它是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也许大家都因之而相信,一定要有伯乐的出现,看出自己的潜能,并且尽力栽培,自己的天赋才能够发扬光大。很多未获成功的人,也常常认为自己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只是时运不济,没遇上伯乐,害得自己的天才被埋没了。
③伯乐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无疑是有一些作用。但每位伯乐所扮演的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终相依”的角色,他或许陪过成功者一段,但终须放手,最重要的障碍还是由成功者自己跨越的。
④人生遇到伯乐,固然有助于成功;而伯乐可遇不可求,不遇伯乐,我们就注定是失败者吗?
⑤不久前,有位记者问曾赢得世界冠军的羽毛球选手熊国宝:“你能赢得世界冠军,最感谢哪个教练的栽培?” 木讷的他想了想,坦诚地说:“如果真要感谢的话,我最该感谢的是我自己。”
⑥原来他入选国家代表队时,只是“绿叶”的角色,教练选了他,并不是要栽培他,而是要他当陪练。他没有埋怨,也没有懈怠,他赏识自己的球技,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成功。那些年,为了增强体能,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他依然早上五点去晨跑。
⑦那一年他垫档参加世界大赛,大家都认为他是去当“牺牲打”的,没有人在意他会不会打赢。没想到他竟然势如破竹地一路赢了下去,甚至赢了教练心中最有希望夺冠的队友,得了世界冠军,一举成名。
⑧没有教练赏识自己,他自己赏识自己;没有教练栽培自己,他自己栽培自己。当机遇垂青时,他抓住了机遇,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当初纠结于“绿叶”的角色,埋怨教练“有眼无珠”,自我放逐,那么,当机遇来临时,他定会措手不及,最终当个“牺牲打”罢了。
⑨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是需要诸葛亮费尽心力来扶持的阿斗。成功的人其实都是自己的伯乐。如果成功者是千里马的话,那根要自己跑快一点的鞭子,99%是握在自己手中的,方向也是自己操纵的。在人生道路上,菲不遇伯乐,我们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
(选自《青春励志》2011年第10期,有删改)文章开篇从韩愈的《马说》写起,有什么好处?
答:阅读③④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第④段的作用。
答:从论证过程看,文章是如何阐明“要勇于当自己的‘伯乐’这一观点的?”
答:
阅读下文,完成题。(10分)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 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
说说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阅读下面的文章
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⑤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 “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⑥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⑦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⑧“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⑨“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⑩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
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和,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11 “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12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13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
(选自《散文》,有删改)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文章第(11)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
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
阅读下面文章
《论学问》VS《最是读书滋味长》
(甲)①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在娱乐上学问的主要的用处是幽居养静;在装饰上学问的用处是辞令;在长才上学问的用处是对于事务的判断和处理。因为富于经验的人善于实行,也许能够对个别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断;但是最好的有关大体的议论和对事务的计划与布置,乃是从有学问的人来的。在学问上费时过多是偷懒;把学问过于用做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学问锻炼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经验的锻炼;人的天赋有如野生的花草,他们需要学问的修剪;而学问的本身,若不受经验的限制,则其所指示的未免过于笼统。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们;这种运用之道乃是学问以外,学问以上的一种智能,是由观察体会才能得到的。不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
②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因此,如果一个人写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性;如果他很少与人会谈,那么他就必须有很敏捷的机智;并且假如他读书读得很少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
③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踢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乙)读书需做选择。书有高下之分,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若干“看家”的书,无论怎样精简,也不要丢弃;无论怎样繁忙,总要随时翻阅。两汉宏文、唐诗宋词、元代杂曲、晚清小品中一些久经锤炼的篇什,不必很多,百余种足以使我们经常约会文化盛筵。一套《古文观止》,翻阅何止百遍。选家批阅数载,掏沙捡金,以千锤百炼之精神汇集千锤百炼之作品,什么时候读都会心驰神往。许多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对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并非说我们可以忽视新知识、新文化、新文明,而是说新书往往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会显示其价值,才能引为知己,成为“看家”的好书。书海无涯,以有限生命畅游无限书海,就要细加斟酌。甲乙两文读的话题都是关于的。从论证的层次看,甲文段1、2、3之间是 关系,乙文属于结构。
甲文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试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的观点
甲文第3段观点
乙文观点初中生应该不应该上网,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结合本文请简要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答: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莫言热”引发“冷思考”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赵颖 杨春雪 游潇)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中国文学界审视自身弊病,理性思索如何吸引国际文坛的更多关注。
从鲁迅、郁达夫的“中国文学世界化”,到上世纪80年代“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理念,中国近百年的文学梦想终于得以实现。“莫言获奖标志世界文坛对中国文学正发生从感兴趣、关注到肯定的转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说。
然而,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鸿声指出,该奖项认可了莫言的文学成就,但还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文坛接纳。
文学评论家徐妍认为,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源远流长的本土文化,造就了拥有独立古典审美体系的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不过百年,虽然涌现了大量文学巨匠和优秀作家,但仍不得不接受“西方中心论”的文学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文学因社会变动而被打上了时代烙印。当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文学创作呈现多元化趋势。
然而,目前中国文学受市场导向和过度产业化影响,发展态势令人担忧。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薛永武认为,一些作家急于求成,缺乏“坐冷板凳”的精神。很多文学作品以出版发行为目的,过于注重商业利益,在反映人性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欠缺。
“作者缺乏思考能力和表达勇气,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敏感和对人性的关怀,致使文学创作日益脱离真切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吴子林说。他呼吁作家沉下心来,从日常生活中探寻历史演进的真理,让作品回归现实,回归人性。
“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薛永武说。作品应立足于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揭示,同时注重对艺术美的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于适宜的土壤。王本朝呼吁加速中国文学体制改革,探索有益于文学发展的管理方式,为作家提供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应注重培养青年作家,为文坛注入新生力量。
薛永武希望中国作家在不断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基础上,关注海内外读者的审美需要,加强与外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的交流,不断完善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以吸引世界文坛的关注。
“世界文坛需要中国,中国作家需要走向世界。”他认为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以及与世界文学相融合是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趋势。王本朝鼓励中国作家保持与当代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密切联系,坚持中国立场,培养世界眼光,尝试文学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书写当代中国的独特故事。
“中国文学的复兴需要广采博取,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薛永武说。中国作家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富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世界普遍关注的社会议题。
来源 2012年10月13日新华网阅读全文,说说“莫言热”引发了中国文学界怎样的“冷思考”?
“优秀的文学作品植根于适宜的土壤 ”,划线句“土壤”具体指什么?
从文中材料来看,目前中国文学发展态势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面对当前各地方电视媒体的“选秀热”、“造星热”、一些青少年朋友的“追星热”现象,你有怎样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