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柳州风骨,长吉清才”仔细读一读文章,你一定会知道这里的“柳州”和“长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读书的收获或体会。
读《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红楼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茶花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意探究:作者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二)文学作品阅读
目送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向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去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
(作者:龙应台选自《目送》有删减).作者在文中叙述了三个目送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三个故事的内容。
.本文文字质朴隽永。请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文中不止一次提到“门”,请说说第⑧段波浪线句中加点词“门”的含义。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在第三个故事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⑨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的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意蕴的结尾(不超过90字)
(一)议论文阅读
平常之心
古人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能够保持如此镇定的人必怀有一颗平常之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而保持着一颗无价的平常之心。淡泊名利的陶渊明在罢官之后,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面对人生和自然的风风雨雨,只轻轻一挥手,便“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风流人物不单凭借他们骄人的才华引人瞩目,而他们坦然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的心态更令世人佩服。
伟大之人尚有一颗平常之心,何况我们平凡之辈呢?有人将人生比作是一场游戏,想“游戏人间”。殊不知,即使是游戏,也应遵循游戏规则,否则“游戏”只会不欢而散。对待人生的每一条规则,我们都须保持平常之心,比如成功与失败。人生不可能一成不变,朝来暮去,潮起潮落,有的人在鲜花和掌声中飘飘然而欲仙,有的人在孤寂与失意中自甘沉沦。其实,一切成功与失败,都是人生经历的偶然和必然,在成与败面前拥有一颗平常之心,只要心中的原野没有冬季,即使冰封万里又算得了什么?迎着黎明的朝阳开始新的每一天,摆脱内心的浮躁与迷惘,给自己营造起温馨的心灵港湾,让自己平静坦然。
荣氏集团的奠基人荣德生先生从一名学徒做起,成为当时蜚声中外的实业巨子,拥有亿万财富,而在他的居室里却挂着一幅亲书的横幅:“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这是何其平常而又不寻常啊!德国前总理科尔,在任时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是他从任上退下来后,自愿去做了一位花工,并且做得认认真真,平心静气。没有一颗对待生活和事业的平常心,能达到这种境界吗?
平常心不是知足常乐,不是随遇而安,而是乐观自信、坦然宽容、谦虚清醒、平和释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会给我们以勇气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征途上一路走好。
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事业,宠辱不惊,我们终将赢得成功;
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成败,不骄不躁,我们终将铸就辉煌。
用一颗平常之心对待生活,我们会真切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体味到人生的真谛。.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中第2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联系语境,解释“只要心中的原野没有冬季,即使冰封万里又算得了什么”一句中“冰封万里”一词的含义。
.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看待“平常心”的。(文中出现的事例不得重复)
(三)阅读《给自己定位》,完成20—22题。(共8分)
给自己定位
①著名画家叶浅予80岁生日自写寿屏分发乡人,云:“总结我的一生,有人指出谨慎处是儒家,豁达处是道家,而我的灵魂深处是俗家,所谓俗家,乃貌似清高,实则利己。”敢于说自己是一肚皮“利己”、“世俗”、毫无卓然建树的地地道道的“俗家”,是需要一定胆识的。
②鲁迅的弟子李霁野读完其恩师回忆性散文杰作《朝花夕拾》后,以为先生生活经验丰富,建议适时写一部自传时,鲁迅立即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我有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时时随风而逝,固然似乎可惜, 但其实,亦不过小事情而已。”读着这样的信,不由不让人想,像鲁迅这样包括他的“论敌”也不得不承认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总结自己一生,竟以“太平凡”、“小事情”概括,不是在公共场合的“作秀”,而是跟自己的学生吐露肺腑之言,那么从容、真切、平静,真个令人肃然起敬。
③立德、立功、立言是得讲究“份儿”的。没到那“份儿”上,硬要摆出不可一世的形象来,反倒“跌价”。【甲】
④吾生常显张狂状,没写出一两篇像样的东西,即已造出显赫辉煌“名片”,涵盖一切溢美之词,给人的感觉是比著名还著名,比伟大还伟大,了不得啦,神仙下凡了,巨星出现了。这类现象层出不穷,令人不屑。实际腿脚相当稚嫩,基本功还没有练好,还只能在栅篱、茅檐间盘桓。【乙】人家老舍都说自己是个“写家”,孙犁只说自己是个年轻作者可以跨过去的“低栏”,巴金向不承认自己是“文学家”,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作家”,你还有什么可炫耀的!
⑤ 实事求是给自己定位,安然、泰然、淡然地对待自己的一切,【丙】是成熟的标志,自信的标志,有希望的标志。.“份儿”在词典中有“地位”、“程度”、“派头”的意思,请结合第①、②段的内容,说说第③段加点词“份儿”指的是什么?
答:、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鲲鹏就是鲲鹏,燕雀就是燕雀。
②有好些事是求之不得的,你扯着嗓子声嘶力竭般叫嚷,人家就是不买你的账,奈之何!
③失意莫悲观沮丧,得意莫忘形失态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文章第④段列举了一些现象,说说作者列举这些现象意在表明什么?
答: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第18—19题。(共8分)
①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接近地面的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大量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微粒悬浮在空中,形成雾茫茫的天气,使视野模糊不清,气象学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②雾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空气中容纳了一定量的水汽。白昼的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晚,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当温度低到空气不能容纳原先所有的水汽时,过剩的水汽便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的大气中,雾就形成了。
③大雾天气不仅对交通影响很大,而且还危害农业。如果连续几天大雾,将使农作物缺乏光照,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诱使病害发生。如小麦抽穗时遇上3天以上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④雾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危害。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人们如果在雾中锻炼或散步,就会吸收到雾中的有害物质,极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诸多疾病。
⑤既然大雾能给人们带来危害,那么人们能不能消除迷雾呢?回答是肯定的,可以进行人工消雾。所谓人工消雾,就是指用人工影响的方式消除局部区域内的雾以提高能见度的行为。
⑥消除雾滴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使雾滴蒸发掉;另一种是使雾滴沉淀下来。
⑦蒸发雾滴的方法一是升高温度,就是燃烧石油等各种燃料,使雾滴汽化;二是把雾外干燥空气混入雾内,减少雾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使雾内空气从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使雾滴蒸发掉。
⑧雾滴沉淀的方法,一般采用播撒冷却剂、人工冰核或吸湿性凝结核的办法。例如对于过冷却雾来说,可播撒碘化银,或者在机场上风处蒸发液体丙烷,使温度下降。这样使一部分过冷却雾滴变为冰晶。而在实际云雾中,当气温低于0℃但高于—10℃时,有一半以上是未凝结的过冷水滴,当气温降到—20℃时,过冷水滴才大量减少,变成冰晶,未变为冰晶的过冷却雾滴蒸发化成水汽,到气温降到—40℃及更低时,云雾中无论有无凝结核,这些水汽都会凝华到冰晶中,让冰晶增大而沉淀到地面,使空中雾滴消失。.阅读第②段,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雾“形成的条件。
答:.根据第⑥—⑧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内容分别属于哪一种消雾法,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
1946 年11 月,美国做了一个消雾实验。科学家谢弗乘一架小飞机,在层云上沿一条4.8 公里的航线撒下了1.36公斤的干冰(干冰是二氧化碳在-78.5℃时凝结成的固体,把干冰洒在云雾中,可使云雾的水汽温度降低到-40℃以下……最后形成雪花掉下来。),使整个云层变成了白雪。
【材料二】
人们曾利用大风车或直升机,让直升机在雾顶来回巡翔,并使直升机绕铅直轴的叶桨不停的转动。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这种办法对于300米厚的雾较为有效,可使雾中出现直径约300米的无雾地区,并可维持约5~10分钟。
答:
(一)阅读《两棵树的守望》,完成第 15—17 题。(共15分)
两棵树的守望
①一粒树种被埋在瓦罐下已有些时日了,在昏昏沉沉中,她忽然听到一声很轻微的爆裂声,她一下子被同类的这种声音鼓舞了,开始没日没夜地试着冲出黑暗。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这个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终于咬破了瓦罐的一丝缝隙,顶出了一片嫩黄的叶子。
②好不容易探出头来的她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先她破土的那粒种子。她发现他就在离她不远的院子里,已有半米多高了,而自己却被压在一堵高墙下。
③为了往上长,她拼命地吮吸着阳光和雨露,不管雷雨大作还是狂风肆虐,她都挺直腰杆努力向上。尽管瓦罐刺破了她的脚掌,墙壁划伤了她的肌肤,她都心无旁骛。冬天到来的时候,她终于长到半米高了,但他却早已越过墙头,任她怎么努力也够不着他一根细微的枝条。
④这个冬天似乎特别漫长,她常常在朔风中抖动着细细的枝条向他招手。他却根本没有发现她对他的仰慕。既然牵不到他的手,那就缠绕住他的根须吧。于是,她竭尽全力将根须向他的方向爬去,全然不顾瓦片的锋利和墙壁的挤压。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她细小的根须终于接触到了他的根须。
⑤一股轻轻切切的缠绕终于使他注意到了她的存在,他这才发现她和她满身的伤痕。他把自己有力的根须小心地从那些伤口绕过去,再将她密密地包裹起来。
⑥春去春又来,他的枝叶已覆盖了半个院子,他已能傲视整个院子里所有的花草树木了。望着他伟岸挺拔的身躯,再看看自己尚嫌弱小的身躯,似乎永远也无法达到和他并肩的高度。她有些灰心也有些胆怯了。他仿佛看穿了她的心事,根须更有力地攀紧她。她被他有力的筋骨提携着,一点一点地变高变粗。现在,她也能越过高高的墙头,和他一起倾听微风的呢喃,细数天上的白云了。
⑦那是一个狂风大作的深夜,风狞笑着一次次向她发起进攻,每一次摇动都会使她的肌肤与石墙摩擦并留下道道伤痕,根部更是撕裂般的疼痛。为了减轻她的痛苦,他的身子尽量向她倾斜,像老鹰保护自己的雏儿一样把所有的枝条伸展开,全力遮住向她席卷而来的风暴,他的条条根须像一根根细小的绷带,将她密密麻麻地缠绕起来;数不清的根须你缠我,我绕你,已分不清谁是谁——在暴风雨面前,他们已融为一体。
⑧斗转星移。一个月华如水的秋夜,她感到自己的身体鼓胀得有些莫名其妙。继而,她抑制不住内心的狂跳而颤抖了:等待了多年的那个心愿终于就要实现了!纷纷扬扬的米粒般的花苞铺天盖地洒满了她的树冠。第二天,整座院子飘满了优雅的清香,他一下子被这少有的奇香唤醒了,他要叫醒她,和她一块分享这份美好。但是他呆住了:她正以前所未有的美丽向他微笑,她身上的每一朵细小的花瓣里都灌满了这醉人的甜香。
⑨他默默地注视着她,为她的美丽,为她的绽放而感动。只有他知道,为了这一天,她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和代价,那些斑斑驳驳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证明。
⑩天大亮的时候,大院里的人们都惊叹起来:“这棵桂树真是奇怪,一夜之间花儿全开了。”听到人们赞美她,他的叶子舞得更响了。
⑾第二天,一些人推倒了院墙,比比划划地来到他们跟前:“这棵桂树的花可真香啊,就留下吧,把白杨刨了。”随着镐头的深入,他们盘根错节的根须裸露在人们面前,任人们怎么分都分不开。“真是奇怪,两棵树的根长在一起了。”很多人在小声嘀咕。人们哪里知道:为了能彼此拥有,他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每一镐下去,都是在挖他们的心呀!
⑿在白杨倒下的一刹那,所有的桂花纷纷坠地,洋洋洒洒地仿佛下了一场桂花雨。过了没几天,人们发现:桂树死了,倾斜着倒在白杨残余的树干上…….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两棵树的守望”,请你阅读①—⑨段,填写表格。(5分
)
情境 |
行为、变化 |
① |
破土而出 |
被忽视 |
② |
③ |
④ |
被注视、被欣赏 |
⑤ |
.文章第⑩段作者写道:“听到人们赞美她,他的叶子舞得更响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他的叶子舞得更响了”。
答:.文章第⑿段画线句对桂树的描写生动感人,试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