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绍圣①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②“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④为潭,深者缒石⑤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⑥,观山烧⑦,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 ②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③殆:大概。④辄(zhé):就。⑤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⑥倒行:顺来路回去。 ⑦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⑧余甘:橄榄的别称。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心乐之 (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
③循山而东( ) ④顾影颓然 (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书以付过以其境过清 |
B.其真无马邪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
C.潭西南而望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D.齐之习辞者也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
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甲】【乙】两篇文章都是山水游记,两位作者都有相似的经历,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自非亭午夜分( )⑵沿溯阻绝( )
⑶或王命急宣( )⑷每至晴初霜旦(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三峡之美,举世闻名,读罢此文,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请你根据本文第四段内容,仿照示例,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说一说。
示例:三峡的树美,你看那绝壁之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曲体向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流。
三峡的____美,你看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 非 公 叔 之 悖 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叔痤对曰()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
③秦果日以强()④悖者之患()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出而谓左右曰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 |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
翻译下列句子。
(1)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所以动心忍性()(4)困于心,衡于虑()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山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dúlóu骷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排泄小便)器,示厌辱之也。他日复猎于山南,又见卧虎,射之,没矢饮羽。进而视之,乃石也,其形类虎。退而更射。镞破竿折而石不伤。余尝以问扬子云。子云曰:“至诚则金石为开。”余应之曰:“昔人有游东海者。既而风恶船漂不能制。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一日一夜得至一孤洲。其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食未熟而洲没。在船者斫断其缆。船复漂荡。向者孤洲,乃大鱼,怒入水,吸波吐浪而去,疾如风云。在洲死者十余人。又余所知陈缟,质木人也。入终南山采薪还,晚趋舍。未至,见张丞相墓前石马,谓为鹿也,即以斧砍之。斧缺柯折,石马不伤。此二者亦至诚也。卒有沉溺斧缺之事。何金石之所感偏乎?”子云无以应余。
(节选自刘歆《西京杂记》,有改编)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示服猛也(佩服) | B.铸铜象其形为溲器(模仿) |
C.其形类虎(像) | D.向者孤洲,乃大鱼(先前) |
下面各句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项是
A.镞破竿折而石不伤佣者笑而应曰 |
B.船随风浪,莫知所之之次所旁丛祠中 |
C.向者孤洲,乃大鱼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D.即以斧挝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
(2)其侣欢然,下石植缆,登洲煮食。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认为本文作者同意这个观点吗?请你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阅读《塞翁失马》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马无故亡而入胡()(2)居数月()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4)人皆吊之()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丁壮者引弦而战。这则寓言体现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思想。请你用“福事”“祸事”分类概括归纳文中所写之事。(用原文回答)
福事:
祸事: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至少答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