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  亲             
莫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尊敬。
B.文章第二段“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体现了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的坚毅品质,让我敬佩。
C.本文教育人们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
D.作者认为许多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E.文章写了爷爷、父亲都“严厉地批评了我”,目的是为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只顾用自己的勤劳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暇顾及我。
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描写很有特点,试简要分析。
第③段的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魔星高照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牛年的春晚中,凭借一枚戒指、几只鸡蛋,刘谦,这位来自台湾的魔术师以“奇迹”的速度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他的这句口头禅也成为了一句流行语,那么,奇迹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
7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他。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术。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显露出来了,“很多大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很快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刘谦对魔术的热爱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喜欢,我会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收。”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K歌或出去玩,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刚开始上台表演时,刘谦很紧张,不苟言笑。他的表演带给观众的多是紧张和惊奇,少有笑声。妈妈一直很支持刘谦表演魔术,她发现了这个问题。“观众走进剧场,主要还是来寻找快乐的。可你没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妈妈希望你在舞台上表现出轻松、快乐的一面。”这是妈妈给刘谦的提醒和告诫,这让刘谦恍然大悟。在以后的表演中,刘谦开始不断尝试给魔术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幽默的语言、俏皮的表情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惊奇之外的快乐。而也正是这些突破,使刘谦的魔术表演大受欢迎,而刘谦也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魔术师的偶像明星。这些变化也给刘谦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我的口头禅是‘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舞台上的话。生活中,我更希望自己常说的是‘哪怕没有奇迹,你也要快乐和笑口常开!”’
2009年春节,刘谦在央视春晚通过8分半钟的《魔手神彩》将奇迹展现在13亿观众眼前。自此,魔法王子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2009年5月7日,刘谦的魔术亚洲巡演成功在南京拉开序幕。巡演首场获得了极高评价,观众纷纷以“完美极了”来评价这场首演。5月9日,刘谦在巡演中成功地用5秒钟时间分开混在一起的盐和胡椒粉这一魔术,并承诺以后不会再次公开表演。他透露了“一生只可表演一次”的秘密:“两年前在匈牙利,我在街头看到一位老先生,他可以将混在一起的不同颜色的沙子在10秒钟之内完全分开。我当时想了很久,没想出来。我回去想了2个月,真的想不到。我就去找这位老先生,他说这是他的秘密。我回国以后,继续想怎么也想不通,四个月后我又去了一趟匈牙利,我又找到了他,我说我是个魔术师,我真的非常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那位老先生最后说,我可以告诉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这个魔术你一生只能表演一次。”
刘谦掀起的魔术浪潮也在各家电视台之间引发了一轮“魔战”。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刘谦更成了你争我夺的目标。安徽卫视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术大师: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月中旬,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强强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亮出了独家秘笈,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目前亮相。
与此同时,电视和网络上却也出现了不少魔术揭秘节目。央视春晚后,刘谦“鸡蛋下戒指”的魔术一跃成为牛年网络的第一问,各种“揭秘”的版本也层出不穷。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刘谦说:“如果不是建设性地揭秘,那么当你知道答案后,你只会瞧不起它。魔术是一个清晰的梦境,一个美梦醒了,还会有什么乐趣呢?”刘谦表示,对于魔术师而言,魔术的表演方式可能有100种,“魔术的乐趣在于想像的空间带来的美妙感受”。对于每一个魔术师来说,创造一个魔术的过程十分艰难。“我最快要一个星期,有时候要两三年,春晚的那个魔术,我从设计到表演用了3年,以后我都不会去解密它。”同时刘谦庆幸网上众多的发帖揭秘者当中没一个是职业魔术师。“我要向大陆魔术师的专业素养与操守道德表示敬意,我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人已经猜到。”
结合文本,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有哪些。(4分)
文本中作者多次引用了刘谦自己的话,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5分)
有人肯定刘谦的走红将对小众化的魔术带来积极的意义;但也有人说魔术大众化,使魔术前景堪忧,甚至表示刘谦已红,魔术将死。你认为刘谦的走红和由此产生的魔术热是利还是弊?(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
贺万里
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作为人文景观存在过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被毁损后的遗迹。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人类的种种作为,如搬迁、战争;一种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樊城人的后代,却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我们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为证明不了。而废墟恰恰是一种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
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人们可以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古代诗文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怀废墟的那些,如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这些诗文把对废墟的感怀和人世沧桑变换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废墟,才可以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和做出的城市规划就会不同。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治好之后,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那里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似乎消失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许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旧貌换新颜,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在拆迁中遇到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包括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如果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从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是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不同的。
(摘自《艺术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而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
B.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其实是造成当今城市发展之中导致大量废墟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芜城赋》之所以比其他的许多诗文更容易让人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是因为文中写了对废墟的感触。
D.如今,人们在规划城市时都会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址,这说明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

E.从保护义化遗产的角度看,扬州市把运河两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下列对“废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废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遭到毁损之后被保存下来的遗迹。
B.废墟是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
C.废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实物存在。
D.废墟是一种对于人类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的文化遗产。

文中“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4分)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废墟的作用。(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8题,共15分。
棉花被子
衣向东
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马宁二十年前跟李薇结婚是在他的家乡马湾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李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李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李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李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这是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南方有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 

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探究母亲此时的心理。(5分)
: 


“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着哪些信息。(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共16分。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麟
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②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③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④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⑤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⑥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⑦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反而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⑧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⑨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⑩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⑾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于是,“大师”休矣。
⑿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
(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喧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 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